您现在的位置:红书包 > 党建生活
更加自觉地用新发展格局理论指导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
日期:2020-12-24 09:39:06         文章来源:管理世界 作者:马建堂 赵昌文

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多次就如何科学认识国内外大势、深刻把握发展规律作出重要论述,并形成了关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以下简称“新发展格局理论”)。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发展阶段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谋划和开展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其明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对“十四五”时期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了专门部署。

一、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安全之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只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更加积极有效应对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下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供给结构不匹配问题较为突出,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经济安全存在一些隐患等。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各个领域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堵点,促进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进而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在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循环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国内促国际,可以为正在受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市场萎缩困扰的世界经济增添发展新动力,在推动全球复苏中畅通国际大循环。参与国际大循环,以国际促国内,可以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开拓更大的成长空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必将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必将推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更有效利用,促进国民经济实现更加强劲、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发展。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环境下统筹发展与安全、实现更为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就能用国内市场之盈补海外市场之缺,就能用国内的稳定性确定性对冲国际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就能在变局中牢牢把握住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只要我们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发挥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用超大规模市场容量容纳更多市场主体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激发上亿市场主体活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能持续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能在全球供应链大重构、全球复苏进程大分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中占据主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顺应和引领全球化历史潮流,就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是长期趋势”。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国内促国际,可以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为更多的外资外企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有助于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促进全球包容性增长中维护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大循环,以国际促国内,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使我国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使我国既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又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安全与发展的相互增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条件下培育新增长动力、重塑竞争优势的根本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我国要素禀赋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要素成本低、环境容量大等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1亿人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显现。畅通国内大循环,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必须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打通阻碍产业与科技、需求与供给高水平循环的淤点堵点,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竞争新优势。“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在竞争中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畅通国内大循环,以国内促国际,可以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韧性,国内市场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就越有利于畅通创新资源的国际大循环。参与国际大循环,以国际促国内,可以更好学习和吸收全球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创新文化,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在更高起点上、更大空间内推动科技创新和优势的转换,在竞争中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二、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理论的科学内涵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理论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循环和社会再生产理论的最新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的主动作为和长期战略,而不是被动应对和权宜之计;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而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是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而不是各自为阵的小循环。准确理解新发展格局理论,需要抓住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三个关键词,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充分依靠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

新发展格局理论是对新发展理念的坚持、深化和拓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并形成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主要内容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我们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党领导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发展必须是创新发展,要解放思想,把创新放在我国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循守旧是没有出路的。发展必须是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着力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必须是绿色发展,这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调整经济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必须是开放发展,只有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才能更好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发展必须是共享发展,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统筹发展与安全,“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要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有效防范和应对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新发展格局理论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强调了“更为安全”的发展要求;在实现发展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强调了“安全”的目标,这标志着“安全”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对新发展理念的最新贡献。

新发展格局理论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坚持、深化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要立足国际秩序大变局来把握规律,立足防范风险的大前提来统筹谋划,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新发展格局理论,把新发展理念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强调国家安全必须以经济安全为基础。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并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作为关键,就是要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是为了筑牢保障国家安全的经济技术基础,就是更加突出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新发展格局理论就是要求全党,认清形势,未雨绸缪,统筹好发展与安全这两件大事,做好应对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

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立足于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大国经济的优势就是内部可循环”,“我们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大国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需为主导,国内可循环。改革开放40多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奋斗,我国目前拥有规模庞大、供求多元、创新活跃、拉动力强的内需市场,有条件也完全有能力形成兼具活力和韧性的国内大循环。需求多元和广阔市场空间,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场景、更低的创新成本、更高的创新收益、更好的创新、创造、创业生态,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我国经济更具活力。超大规模市场内含着产业多样性、配套完备性、巨大需求吸附力、抗风险冲击能力,决定了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大。同时,随着全球政治经济环境变化,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传统国际循环明显弱化。新发展格局理论正是从上述正反两方面的现实逻辑出发,强调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基点,科学统筹供给与需求、发展与安全、国际与国内,以强大内需、巨大市场和完整产业链为保障,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国内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已逐步从过去依赖较大规模的出口转向以国内有效投资和消费为主,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十三五”时期以来,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持续低于2%,2018年一度降至0.2%。2019年,我国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至17.4%;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资本形成的贡献率达到31.2%,合计为89%,尤其是消费连续6年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正是遵循经济规律,顺应客观实际的现实选择。

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依靠更深层次改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无论从改革开放在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历史作用看,还是从引起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变革的广度和深度看,都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国过去4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通过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推进有利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改革,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通过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改革,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也就是说,要发挥显著制度优势,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深层次改革,打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淤点堵点,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依靠更高水平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决不能被逆风和回头浪所阻,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新发展格局理论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强调拓宽对外开放范围和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互利共赢。我国经济已高度融入世界,并不存在封闭的国内大循环。任何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就是封闭退却甚至“内卷化”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国内大循环是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中进行的,其各个环节都不能隔绝于国际大循环之外,并欢迎外资外企和外国人才进入国内大循环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更是与开放融为一体。也就是说,通过更高水平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以开放促发展、促合作、促共赢。

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也强调通过繁荣国内经济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经济规模持续增加,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我国从2006年起就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高的国家,2006-2019年的平均贡献率达到28.84%,高出第二位国家17.31个百分点。同时,我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推动全球包容性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反复风险较大、全球市场萎缩、贸易保护主义、技术民族主义猖獗,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畅通国内大循环,释放我国巨大内需潜力并推动科技创新,有助于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需求牵引力和技术驱动力。未来,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规模的比重还将持续上升,有望继续成为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过程中,我国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发展机会将更加广阔。

新发展格局理论强调依靠更有质量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要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

新发展格局理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和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作用,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一直是历史上驱动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变迁的基础性变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深度参与并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变,既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也给我们提供了在科技创新方面迎头赶上的历史性机遇。通过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通过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问题,实现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动能转换。也就是说,通过科技创新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实现动能更加强劲、发展更为安全的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相互促进。

三、在全面贯彻新发展格局理论中育先机开新局

理论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谋划和推动“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发展格局理论,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贯穿我国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始终坚持“实体经济是基础,各种制造业不能丢”的原则,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始终占有一个合适的比例,重视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按照“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在更高质量、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满足我国全体人民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升级的需求,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要以加快技术改造、提升质量标准和强化市场监管为重点,增强高水平供给能力,减少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种中间环节,努力实现满足最终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的转变。要抓住“降成本”这个核心,继续推进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面临的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各方面难题,保住市场主体。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和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补齐公共服务体系的短板,创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基础保障条件。要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破除各类要素流动壁垒。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促进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重利用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链水平。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以推动实体经济、金融业、房地产业等部门报酬结构再平衡为重点,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引导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更多流向实体经济。

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夯实国内市场主导的国民经济循环。经济循环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关键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内部和相互之间的障碍。生产环节方面,要减少和消除制度、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制约,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分配环节方面,要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中扩大内需。流通环节方面,要进一步发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体系,切实规范市场秩序,大幅减少各种交易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和降低流通成本。消费环节方面,要以强化市场科学监管为重点,减少从生产到消费的各种中间环节,塑造干净透明、活力高效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省心安心,提升消费者信心,不断满足消费升级对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坚持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创新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交汇点,既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确保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障。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产业体系的配套优势,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按照不同技术的创新规律,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保障能力和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在“长板”上夯实拉紧全球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形成对外方人为断供的强有力反制和威慑能力,在“短板”上制定不同情境下的应对办法,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要改革完善政府采购、考核评价等体制和政策,创造有利于国内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机会,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对接,努力解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构建以风险投资和直接融资为主体的创新友好型金融体系。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优化基础研究布局,提高基础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从源头上化解各种“卡脖子”技术瓶颈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使企业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抓紧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坚持更大力度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各项改革朝着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聚焦发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去解决。要把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的内生动力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性地位,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要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要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要适应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在更高水平开放中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要加快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凡是愿意同我们合作的国家、地区和企业,包括美国的州、地方和企业,我们都要积极开展合作”,特别要重视与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的开放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要加快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建设,促进形成对外开放新高地,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后的共识,推动与金砖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数字经济合作,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规则,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

坚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有赖于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宏观环境。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健全以五年规划和中长期远景目标为战略导向,财政、货币、就业、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各类政策的协调和协同的顶层设计。要把握好宏观调控时度效,发挥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要健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机制,完善基础货币投放机制,推动货币政策从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要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作用,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要完善政府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治理能力。要坚持底线思维,高度重视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的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即使出现重大风险也能扛得住、过得去。

(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