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时政

用心用情讲好梁家河的“大学问”

日期:2018-05-19    文章来源:延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展台上,一本本图书配上纸质“门窗”,形成陕北窑洞的造型。图书旁边的“院子”里,微型的水缸、架子车、簸箕模型,透出浓浓的生活气息。读者们在展台前驻足,认真阅读,读到入迷处,还会轻声念出来。这是5月2日纪实文学《梁家河》在西安首发时的场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本承载着梁家河“大学问”的书,发行伊始,就令读者争相阅读,引发了干部群众学习的热潮,同时也让该书的写作者、编辑们备受鼓舞。因为,一年多来,他们都在努力用心用情讲好梁家河的“大学问”。

延安日报策划评论部主任鲁舰平是该书的写作者之一,他对书中“窑洞里长满故事”的标题有独特的理解。“‘长’字体现了旺盛、活力。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为梁家河办成了许多大事,让农民有希望有奔头。只要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梁家河的群众就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这让我深受触动。”鲁舰平说。

《梁家河》一书的另一写作者、延安日报总编办主任干雄焱说:“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亲,那可是骨子里的亲。他到各地调研,几句简朴的话语,甚至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让人感受到像见到久别的亲人。唯有扎根人民才会深爱人民,《梁家河》一书中许多温暖的细节,让人感动,给人启迪。”

2016年9月,在接到编辑出版《梁家河》任务后,陕西人民出版社迅速组织创作团队赶赴梁家河开展调研,制订编写大纲。创作团队多次到梁家河实地调研采访,先后去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等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及梁家河村史馆、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查找资料。

陕西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宋亚萍说:“在这本书的编写和出版过程中,编辑团队不断和作者队伍互动,向梁家河的乡亲们了解青年习近平当年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场景,以求全面展现青年习近平带领梁家河群众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历程。”

一年多来,写作者、编辑、相关人员多次召开讨论会,讨论采访重点、写作方法等。在编辑过程中,每个标题、句子都要经过反复斟酌和研究。每看一遍书稿,陕西人民出版社延安书局负责人陈丽都有新感受、新想法。“整个团队都在用心用情采访、写作、编辑。这本书脉络清晰、体系完整,读起来很流畅,富有感染力。希望读者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悟人生哲理,在去梁家河探访时产生强烈的共鸣。”陈丽说。

2017年1月,《梁家河》初稿完成。陕西人民出版社抽调精兵强将,参与《梁家河》一书的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图文制作、文字校对等工作。2017年4月,在广泛征求各方建议的基础上,陕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经验丰富的编辑对书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精雕细琢的编辑加工,确保史实准确、行文流畅、文字精练,通过写作者、编辑密切协作,美编、排版、校对人员全力配合,对书稿先后进行了45次修改,于2018年3月定稿。

《梁家河》一书共10.2万字、40幅图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青年习近平带领村民打坝造田、建沼气池、成立铁业社、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读者感受到青年习近平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坚定理想信念的历程;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的朋友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这些“大学问”如何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第四部分以“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为题,通过记录梁家河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亲们的幸福生活,为读者展现梁家河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何选择人生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陕西人民出版社第四编辑部主任刘景巍深有感触地说,“梁家河的故事打动了我们,也一定会深深地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