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英雄模范

【英雄谱】以犀利之笔为人民大众服务、10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邹韬奋(55)

日期:2021-10-27    文章来源:《党建》杂志    作者:杨树政

139729803_16127607807931n_副本.jpg

邹韬奋(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男,汉族,本名恩润,乳名荫书,曾用名李晋卿。祖籍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潢溪乡渡口村委会沙塘村,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近代中国记者和出版家。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以犀利之笔,力主正义舆论,抨击黑暗势力。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12月,他与沈钧儒、厉麟似等人组织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1936年11月,国民党为了扑灭国内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酿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国人民包括宋庆龄、何香凝等社会名流的强烈反对。邹韬奋出狱后辗转重庆、汉口、香港继续开展爱国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沪就医。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医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1956年上海市政府出资修复邹韬奋故居,并在隔壁建立了韬奋纪念馆。2009年邹韬奋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d776045a2a554bb28b97693a9b935220_副本.jpg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邹韬奋

27f7fc04a52040ee99cf33891a2c10c9_副本_副本.jpg

1944年毛泽东为邹韬奋的题字

t019ea6387b5f5f7970.webp_副本.jpg

1922年邹韬奋28岁时与叶复琼结婚(第一任妻子),婚后两人感情很好,叶复琼不但工于针线,还能吟诗读书,邹韬奋在翻译杜威名著《民本主义与教育》的时候,妻子叶复琼成为他的助手。让邹韬奋悲伤的是,1925年年初,妻子因伤寒症逝世。

t01df83088571137bb2.webp_副本.jpg

邹韬奋和家人全家福

127665125_副本.jpg

“七君子”:(左起)王造时、史良、章乃器、沈钧儒、沙千里、李公朴、邹韬奋。新华社图

127665068_副本.jpg

1926年出版的《生活》周刊内页

127665095_副本.jpg

《大众生活》创刊号

139729803_16127608003991n_副本.jpg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手稿 资料图片

t01569d1313a4edd808.webp_副本.jpg

邹韬奋手迹

127665044_副本.jpg

1939年,邹韬奋在重庆参加纪念鲁迅先生的活动。资料图片

1067992756_s6ay_0_副本.jpg

1937年在苏州看守所,邹韬奋乐观地读书、写作

1067992757_t6ay_0_副本.jpg

出狱后的邹韬奋等7人与战友杜重远会见爱国老人马相伯

t0129225e0a33df1616.webp_副本.jpg

邹韬奋大儿子邹家华

t0132b6b86fc7119186.webp_副本.jpg

邹韬奋小儿子邹竞蒙

t013a82f9a0e9732314.webp_副本.jpg

邹韬奋女儿邹嘉骊

邹韬奋:为抗日救亡奋斗不息

1944年7月24日,我国著名政论家、出版家、新闻记者邹韬奋在上海不幸病逝,毛泽东亲笔题写了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这是对邹韬奋一生斗争历程的最高评价。

邹韬奋,早年就读于福州工业学校、南洋公学,191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西洋文学。1921年毕业后,邹韬奋受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这些经历,成为他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起点。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日军的残暴、人民的痛苦和国民党当局的软弱无能使他骤然觉醒。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

1932年7月,生活书店成立,邹韬奋任总经理。短时间内,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全国各地的分支机构达56家之多,并先后出版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

1933年1月,邹韬奋参加了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推举为执行委员。后来,他考察了英、美、法、苏等国家,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通过考察学习,邹韬奋思想得到淬炼,并逐渐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真理性与必要性。

1935年8月,邹韬奋回到祖国。为响应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八一宣言》,他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旗帜鲜明地提出“团结抗日,民主自由”的口号,发行量达20万份,打破了当时中国杂志的发行纪录,并成功鼓舞了成千上万爱国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在此期间,邹韬奋还承担起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然而,他的活动很快招致了国民党当局的忌恨,他所创办的《大众生活》和《永生》杂志也先后遭到查禁并被迫停刊。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与沈钧儒等7人被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全国抗战爆发后,邹韬奋获释。重获自由的他即刻投入抗战的洪流之中,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三地创办《抗战》《全民抗战》等刊物,引导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动当局加紧了对邹韬奋的迫害,邹韬奋被迫流亡香港。在香港,他继续积极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的倾向。香港沦陷后,他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先后转移到广东东江游击区和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从事抗日文化宣传工作。其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但党组织因考虑到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而没有同意。

1944年7月,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请中国共产党中央严格审查我一生奋斗历史。如其合格,请追认入党。”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并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