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英雄模范

【英雄谱】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100位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埃德加·斯诺(77)

日期:2021-11-16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yangshuzheng

t01062956a149d52de6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年7月19日-1972年2月15日)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代表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于1928年来到中国,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斯诺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后人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2009年9月,埃德加·斯诺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360se_picture (1)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

t0173b50810907ae14e_副本.jpg

     1928年,斯诺怀揣母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教务长的介绍信来到中国上海,成为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的助手,后又任《芝加哥论坛报》和"统一报业协会"的驻东南亚记者,从此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1933年至1935年,斯诺在燕京大学新闻系开了"特写的写作"课,此时萧乾刚从辅仁大学西语系转到燕大新闻系,成为他班上的学生。图为萧乾

W020120528481910643803_副本.jpg

 1928年,年轻的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本打算只在中国呆6个星期,却没想到一留就是13年。资料图

W020120528481910661962_副本.jpg

1931年,海伦·福斯特乘"林肯总统号"邮轮抵达上海,开始了她历时10年的中国之行。安危供图

W020120528481910673430_副本.jpg

      1931年,海伦到上海的第二天就约见了埃德加·斯诺,两人一见钟情。1932年,他们在日本结婚,并共同致力于有关中国的新闻报道工作。1949年双方离婚。资料图

360se_picture (11)_副本.jpg

斯诺与海伦

360se_picture_副本.jpg

1936年,埃德加·斯诺(右)通过宋庆龄、张学良的协助赴陕北苏区采访。图为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途中。资料图

W020120528481910690497_副本.jpg

1936年,埃德加·斯诺到达保安采访,随后写下《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图为埃德加·斯诺在保安。资料图

W020120528481910700158_副本.jpg

 1936年8月,埃德加·斯诺在保安采访老革命徐特立(左一),右一为埃德加·斯诺,左二为黄华 。资料图


res04_attpic_brief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资料图片)

360se_picture (6)_副本.jpg

1936年,斯诺拍摄的毛主席在陕北的珍贵照片

W020120528481910717025_副本.jpg

        继埃德加·斯诺到陕北苏区采访之后,海伦(右一)于1937年5月至9月在延安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访问,采访了毛泽东等64位红军领袖和指战员。安危供图

res07_attpic_brief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周恩来、邓颖超。 (资料图片)

W020120528481910724568_副本.jpg

1937年5月,海伦和朱德在延安。安危供图

360se_picture (3)_副本.jpg

斯诺与宋庆龄

360se_picture (4)_副本.jpg

斯诺与孩子们

W020120528481910733334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左)与好友"工业合作社"支持者埃文斯·卡尔逊(右)合影。 安危供图

360se_picture (1)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

360se_picture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

360se_picture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

360se_picture (8)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

6d16485719574d64b9dc037d999877f0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在陕北的周恩来(左)

319c982c6679483b8b1827129eb07d4b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红军战士在保安的体育活动

360se_picture (7)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战士们在地上练字

553c1fb88dfd4de697dfa61ddbb23af8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召开军民联欢大会

838caa2b8a8c4b4fb7fa970c251e27be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红军主要依靠夺取敌人的武器来装备自己

05151c9a65b84bffa7324cdbbf1ca522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红军战士

c917a1a9886d4c87bfcdf28b1c09d094_副本.jpg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图为当年埃德加·斯诺拍摄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县(后改为志丹县)

df735ce322d74b59af72876849fbf9de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红军骑兵

fa9d6974c94a45ff80282d3778ca31f2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他镜头下的红色中国。正在吹号的司号兵

W020120528481910749650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和海伦去菲律宾宣传"工业合作社",筹集资金(1940年,菲律宾)。安危供图

b05f971bd2ea49d1b7b497cb859b4570 (1)_副本.png

埃德加·斯诺  摄于北京寓所

W020120528481910754900_副本.jpg

1960年12月22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为埃德加·斯诺(左)签名。资料图

360se_picture (9)_副本.jpg

W020120528481910766247_副本.jpg

 1965年1月9日,毛泽东接见埃德加·斯诺(右)。资料图

360se_picture (2)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资料图

W020120528481910773738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与毛泽东    资料图

360se_picture (2)_副本.jpg

1971年4月21日,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毛主席与斯诺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

t011d8261ec6b61650f_副本.jpg

斯诺晚年

W020120528481910786601_副本.jpg

1972年2月15日,埃德加·斯诺在瑞士日内瓦因患癌症病逝。病重期间,斯诺留下遗嘱:"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样……"图为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埃德加·斯诺之墓。资料图

W020120528481910795438_副本.jpg

斯诺夫人海伦二次重访中国,到了阔别41年的大西北(1978年摄于保安)。安危供图

W020120528481910809009_副本.jpg

海伦与好友安危在大西洋海滨重逢(1982年摄于美国康州麦迪逊)。摄影:雪莲  安危供图

W020120528481910815088_副本.jpg

海伦和她珍藏的"工业合作社"1938年生产的第一条毛毯(1986年摄于美国康州麦迪逊)。1997年1月,海伦在美国去世。摄影:安危

c027f37cca70419eb6857d036ae9581e_副本.png

NEWS_1499D548D04C8039079A8882B3A21B76_副本.jpg

斯诺用过的采访用具

360se_picture (10)_副本.jpg

这顶帽子当年毛主席和斯诺都戴过,代表着二人之间的缘分和友谊,后来被珍藏在博物馆里

b779984b7eb84022a70b7771e159c9bf_副本.jpg

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和其他关于中国的著作的一部分版本

res01_attpic_brief_副本.jpg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70e7c92f6cfb443a8eca05f1a4740992_副本.png

斯诺、海伦雕像

t01d88fc7c42178fee5_副本.jpg

1985年,《中国人民之友》纪念邮票

t01f9191fa0783fe65e_副本.jpg

斯诺《西行漫记》

t0160176916ca652d48_副本.jpg20160710C04_brief_副本.jpg

NEWS_8041AB73B3A1FD0B541C4E57ED605E5B_副本.jpg

斯诺雕像

追记——埃德加·斯诺在延安采写《红星照耀中国》

在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的保安革命旧址,一张毛泽东的照片挂在他曾住过的窑洞里,吸引了参观者驻足停留。照片中,毛泽东头戴八角帽,头微微侧向左边,剑眉微皱,神态儒雅。这是毛泽东所有照片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张,它的拍摄者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

80多年前,红军刚在延安落脚,斯诺为了探究中国革命的真相,冒险进入陕北苏区。他见到了一批为革命理想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创作出第一次向世界全面、真实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纪实文学作品《红星照耀中国》。

1928年,斯诺作为记者来到中国,遍访30多个城市,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和国民党对共产党人的捕杀,也看到工人、农民、学生冒死加入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的呢?”等疑问在斯诺的头脑里挥之不去。

然而,当时的苏区在国民党严密的新闻封锁下与世隔绝。1936年,由于时局变化,斯诺终于等到一个进入陕北苏区的机会。怀着“拿一个外国人脑袋去冒一下险”的心情,他在一个午夜登上了前往“红色中国”的火车。

一进入“红色中国”,斯诺就获得了周恩来“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的承诺。4个月的采访,他不但解开了心中的疑问、获得了一手材料,更感受到一种独特的“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

到达苏区之前,斯诺也曾受到“红军是一批顽强的亡命之徒和不满分子”传言的影响。但在陕北,他听到当地的老百姓把红军称为“我们的军队”,看到路过野杏林时,红军战士四散开来去摘野杏,个个装满口袋,可走过私人果园时,却没有人碰里面的果子。

他发现红军是真正的“全国性”,他们的籍贯和方言不一,却不影响团结;他们大部分是青年农民和工人,认为自己是为了家庭、土地和国家而战斗;尽管身上伤痕累累,他们对于革命依然充满乐观。

在当时陕北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今志丹县),斯诺见到了毛泽东,听他亲口回答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抗日战争、红军和国民党军队合作等问题,并介绍自己的身世。

作为第一个采访毛泽东的外国记者,斯诺在书中这样描述:“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但是这种孩子气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对他目标的信念”、“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两三点钟才休息。他的身体仿佛是铁打的”、“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地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

在西征的战场上,斯诺向战士详细了解长征的情况。当指战员向他讲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他听得入迷。他将长征称为“军事史上的伟大业绩之一”“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斯诺还见证了苏区的蓬勃发展:“不论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原始简单,但至少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有运动、新鲜的山间空气、自由、尊严、希望,这一切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1936年10月,斯诺结束访问回到北平家中,立即奋笔疾书。

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销量超过10万册。一年后,它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出版,考虑到要在敌占区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区发行,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如今,这本书被翻译成了德、法、俄、日等20多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

志丹县委党校副校长樊建玲说,《红星照耀中国》之所以能风靡全球,是因为斯诺用记者的目光,客观真实地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在这本书的影响下,一批批爱国青年和外国友人奔赴延安,白求恩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书信中告诉友人:“要问我为什么去中国,请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和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读后你们必将与我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