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时政

深刻理解“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日期:2023-11-20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雷玉翠 李晴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逻辑必然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相互契合才能更好地结合。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等方面,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另一方面,二者在思想品格上也具有高度契合性,都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是开放性的理论,中华文明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人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两个身份的内在统一性使得“第二个结合”成为现实。马克思主义以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重视人伦关系的仁礼统一、社会稳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决定了二者的结合,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坚持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

“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互相成就的双向结合。一方面,经过结合,马克思主义获得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另一方面,中华文明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激发下实现变革,在现代文明的基础上富有新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内涵,从而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只有面向实际、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才具有生命力;只有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真理的光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相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足生动的社会实践,以深邃的理论思考、宽广的历史和文化视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规律性认识的深化。

“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生长、成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而且扎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每前行一步,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我们党始终坚守文化自信,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基因,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生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这一创新使我们党经过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维度得以进一步深化拓展。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利于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在各个方面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其丰富养分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打开了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拓展了理论创新的维度、深度。它不但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发展,在形式上获得新的表达,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的,让人民群众能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着,也使得我们重新摆正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掌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解释权、话语权。

“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是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成为中国人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