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活动

安康市红色旅游革命遗址

日期:2023-12-15    文章来源:安康市委党史研究室    

 紫阳县东山革命烈士陵园

紫阳县东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安康市紫阳县城关镇心田村,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山革命烈士陵园建于2002年,是一座集纪念、观瞻、教育于一体的烈士陵园,因地名叫东山,故命名为“东山革命烈士陵园”。它的前身是紫阳县神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和县境内6处铁路建设烈士陵园。
  1949年10月,国民党华中长官司令白崇禧派部下高侠轩以“华中第六挺进纵队司令”名义,带10余名随从和1部电台,由汉中经安康去河南、湖北等地。高侠轩在汉阴期间闻听安康战局紧张,恰遇紫阳县洞河烟匪陈德门,便与其转道洞河。经重新策划,高侠轩经紫阳县城进入任河流域在紫阳县洞河、高滩、毛坝与地方匪霸密谋成立了“巴山反共游击队”。当高赴渝领取经费未及返回时,紫阳已告解放。这个组织只得潜藏起来,伺机进行反共活动。
  1950年4月20日,紫阳县毛坝区副区长贾国廉、区干队长温秀元等12名同志组成工作组到瓦庙镇开展工作,早有蓄谋的地方武装匪徒在国民党特务策划下乘闹春荒之机发动暴乱。经过30多个小时激战,终因寡不敌众,贾国廉等16位工作队员惨遭杀害。时为农历三月初七,史称“三·七暴动”。瓦庙暴动后,匪徒旋即袭击朱盘乡公所,杀害乡长朱德炽等3人;在麻柳坝杀害解放军战士2人,炸死群众3人;在八六道河,岚皋、紫阳两县匪徒互相配合,伏击解放军部队,打死解放军战士3人。紫阳反革命匪徒还企图与川匪合谋,在巴山掀起更大黑浪。针对匪情,中共紫阳县工委和周边驻军及地方人民武装迅速部署,分进合击:驻镇巴部队急驱瓦庙,两次伏击大股土匪;四川驻军赶赴紫阳,在青龙寨毙俘匪徒20余名。紫阳县人民政府乘势发动强大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境内匪首尽皆擒拿归案,至1951年6月,共消灭土匪18股、登记匪徒1100余名、收缴轻重武器2200余支、电台21部、逮捕罪犯539名、处死罪大恶极反革命分子123名,取得清匪肃特斗争的全面胜利。1950年11月,中共紫阳县工委决定,追认在清匪肃特中光荣牺牲的贾国廉等24位同志为烈士,将贾国廉等4位烈士遗骨葬于城北神峰山,定名为紫阳县神峰山革命烈士陵园。
  “三线”建设时期襄渝铁路建设经过紫阳洞河、城关、向阳、芭蕉、高滩、毛坝、麻柳等8个乡镇,在紫阳境内横跨汉江、任河二水,有穿越秦岭、巴山、米仓三山的51座隧道、73座桥梁。境内设有客货站7个,全长66.7公里。参加襄渝铁路紫阳段建设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5752部队、8711部队、5758部队若干师团;有四川阆中、武胜、岳池、苍溪等地民兵团;有本省汉阴、岚皋、镇巴等县民兵团和西安学生22个连,以及本县组织的5个民兵团和季节民兵,号称“十万大军战三线”。紫阳段地质复杂、地势险要,施工难度堪称全线之最,加之当时物资紧张、交通不便,筑路条件十分恶劣,广大军民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创造出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期间有202名军人、330名民兵和4名学生光荣捐躯。1978年前后,铁道兵部队撤离紫阳之前,在县内共修建烈士陵园9座。
  2002年春,为缅怀革命烈士,弘扬烈士精神,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一座集纪念、观瞻、教育于一体的烈士陵园,经确定在汉江南岸与县城隔江相望的东山修建,定名为“东山革命烈士陵园”。移原神峰山、三台山、心田、权河口、大坝、龙凤池、营盘梁等处陵园的烈士遗骨于园内安葬。陵园以山门→纪念碑为中心轴线展开布局。园内分三个台阶,拾阶而上。巍巍入云的纪念碑基座用绿玉板石嵌成,上面雕刻着“清匪肃特”、“修建襄渝铁路”画面;园内松柏、香樟苍翠,玉兰、丁香、紫薇花卉争相绽放,使陵园显得更加肃穆庄严。
         

岚皋县莲花寨革命遗址

岚皋县莲花寨革命遗址位于安康市岚皋县堰门镇青春村。
  1936年初,在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任职的芦楚衡派妻子陈秀凤回庙沟,策反自卫队长芦卓风,在庙沟、堰门、红岩沟一带组织抗日爱国志士武装,驻扎莲花寨。是年冬,杨少山(又作杨韶山)到莲花寨与陈秀凤、芦卓风联系,准备暴动,夺取枪支,把武装拉出去抗日。紫阳八道河钟又可派王金山带人砸了洞河场,夺得部分枪支。芦卓风、杨少山带80多人砸大道河场时,被祝献廷保安队觉察,扣留侦探马德三,经龚子瞻交涉予以释放。芦卓风等人即渡汉江北上,与在洞河东岸接应的陈秀凤同回莲花寨。陈秀凤、芦卓风部驻莲花寨时,常向部队进行抗日爱国教育。吃饭时唱《吃饭歌》:“这些饭食,人民供给。我们应当,为民努力。帝国主义,国民之敌。救国救民,吾辈天职。”还常唱《爱国歌》、《救亡歌》、《我们是铁的队伍》等歌曲。莲花寨抗日爱国武装引起岚皋、紫阳两县政府惊恐。岚皋县保安大队长卜紫珊,副参议长、西区总团总、大地主祝献廷同紫阳县保安大队长胡宝玉,洞河团总蒋汉三等率保安大队及民团围剿,又调国民军1个营参战。陈秀凤等因寨内缺粮、缺水,便分两路突围。芦卓风等带50多人突围到斑鸠关与钟又可取得联系。紫阳县长令钟又可围剿,钟佯作保证,暗送子弹1箱,枪10多支。另一路由杨少山带30多人向吊阳关方向突围失利,杨只身逃走。1937年12月,芦楚衡带20多人诈称进山剿匪,回到庙沟。1938年二月初二,芦与陈秀凤、芦卓风会合后,在岚皋、紫阳结合部继续组织抗日爱国志士。
 

岚皋县唐家梁烈士陵园

岚皋县唐家梁烈士陵园位于安康市岚皋县城关镇方垭村四组,小地名唐家梁,是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49年秋,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西进解放岚皋,调集国民军九十八军一五八师四七二团、鄂保四团驻守岚皋县,分兵矛坡梁、草鞋垭、蔺河口、溢河坝、四坪渡口、耳扒山一带。是年11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九军五十五师率一六四团、一六五团西进。一六五团进取矛坡梁,全歼守敌,27日22时,占领县城制高点——太阳梁、陈家沟、耳扒山。同时,一六四团由平利轻装向岚皋县前进。28日拂晓向县城发起总攻,歼敌九十八军一五八师四七二团三营和鄂保四团一部,俘县自卫团一部,县城即告解放。在解放岚皋战斗中,歼俘敌军360余人。解放军排长李植有,班长陈来、吴家谢,副班长陈家贵,战士刘焕章、邓耀先、张先觉为国捐躯。在部队的配合下,群众自发为烈士送葬、悼念,并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县城东坡。1975年时岚皋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将烈士陵园迁址于城北罗金坪,2005年岚皋县委、县政府将襄渝铁路烈士公墓迁址于此进行合并,并扩建整修,绿化、建烈士纪念碑,设立唐家梁烈士陵园。

红三军过平利夜宿陶家庄遗址

红三军过平利夜宿陶家庄遗址位于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桃园村。
  1932年12月8日,贺龙率红三军3个师1万余人,由旬阳县铜钱关南下跨鄂境越十八盘入平利连仙河,是晚夜宿陶家庄。
  此时,是红三军在湘鄂西苏区反击蒋介石第四次“围剿”失利,从洪湖根据地突围转战大洪山区,获悉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也撤离鄂豫皖苏区,向汉中挺进,吸引了敌人,唯陕南、川北空虚,故红三军改西进计划而从武关南折。贺龙取此捷径入川,是早年廖乾五(平利县人,贺龙入党介绍人)闲谈中说的(详情见《贺龙回忆录》)。他们长途跋涉,戎马倥偬,战胜了敌人前截后追,处在饥寒交迫的困境,到了陕南,环境好转。
在陶家庄活动期间,红三军沿路张贴布告、标语,由于队伍服装不一,武器各别,群众乍见,以为盘踞竹溪的匪徒,吓得钻山藏林。红军战士就老远喊话:“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不拉丁,不抓夫,是人民的子弟兵,保护穷人……”。每到一处红军战士一面书写大标语,一面向看门的群众讲红军政策。据陶家庄朱姓村民回忆,当时红军用石灰在该村土地庙(文革时拆除)书写过“打倒土豪劣绅”、“白军回家红军给路费”、“铲除贪官污吏”、“穷人当家作主”等标语。当时群众印象最深的是红三军纪律严明,视民如亲,体贴贫困农民。据当地群众回忆,红三军凡吃穷人东西、喝茶、请人带路、挑水,都给以优厚报酬;吃了农户家的东西,把铜钱放在灶台上;用了农户家的盆碗、洗干净送回;不住农户家中,都休息在路上;把没收地主的粮食一部分分给穷人。
  在此时期,红军有“主杀团首、欢迎团丁”的政策,出于为民除害和扫清途中障碍,在掌握罪恶事实的前提下处决。据陶家庄村民回忆,当时红军在此地处决了当地恶霸地主徐团总和保长李老五,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平利县关垭子战斗遗址

平利县关垭子战斗遗址位于安康市平利县长安镇张店村。
  关垭子修建于公元前656年,距今约有2600多年历史。明末时期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等曾在此关和官军发生过激烈战斗。1949年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九军五十五师、五十七师,在此地战斗中,英勇顽强,互相配合,打垮国民党4个师的防守,粉碎了胡宗南部阻止解放军西进企图。在关垭子战斗中,敌人共出动4个师的兵力,以六十九军之一四四师三个团防守关垭子一带,以二十七军之三十一师为左翼,九十八军之一五八师为右翼,以六十九军之一三五师驻连仙河口和太山庙一带为预备队,九十八军之一五八团则驻太垭至八卦庙一带,根据上述情况,解放军第十九军以五十五师担任主攻,攻打关垭子、擂鼓台、营盘梁、鹰嘴崖;五十七师奔袭石牛河口之敌,并防止关垭子之敌西逃。战斗打响后,解放军在炮火的掩护下,全面击溃敌军,关垭子守敌狼狈向西溃逃,解放军乘势追击,活捉敌军一四四师师长符树蓬、四三零团副团长李学民、政治主任魏建明、一三五师四零三团团长刘申凤、副团长许绍贤,打死敌人四三零团团长李定勋。关垭子战斗从开始到结束共用时15个小时,敌一四四师两个团及九十八军1个团被解放军歼灭。

平利县烈士陵园 

平利县烈士陵园位于安康市平利县城南的一座小山上,占地约35亩。
  1949年5月31日、7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九军五十五师、五十七师及陕南军区所属部队两次解放平利,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有400多人民子弟兵血洒疆场,壮烈牺牲。在战胜数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的激烈战斗中,涌现出了吴成周等战斗英雄、涌现出了“突破鹰嘴岩,智取长安坝马江水英雄连”的战斗集体,谱写了为创建人民共和国而英勇捐躯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诗篇。
  为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平利县人民政府于1950到1952年,先后将散葬在城郊、长安、双杨、八里等战地的烈士忠骨115具,重新收殓安葬在原仁河乡纸坊沟东侧满竹坑,并修建了简陋的烈士陵园,形成了陵园的雏形。1984年,原参战某部指挥员、南阳油田党委书记石万福发起整修陵园的倡议,集体转业到石油战线的前五十七师的领导机关及指战员怀着对战友的深厚感情,纷纷捐资整修陵园(南阳油田、石油工业部,湛江、胜利、大港油田等捐资),1987年9月,主体工程竣工。
  整修后的烈士陵园,体现了古建筑园林式的风格。陵园正门前檐下横悬着原五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石油工业部规划院党委书记秦锋题写的“烈士陵园”4个大字,基嵌大理石上镌刻着《碑志》,高大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耸立在陵园中心,两侧为东西大屋顶式的六角亭。纪念碑后安葬着用青砖砌基、水泥封面的棺板式和斗形式的坟墓67座。其中合冢一座、单葬墓62座、4座中型单型葬墓为吴成周(生前系57师171团1营营长,共产党员、战斗英雄)、马江水(生前系55师163团5连连长,共产党员、牺牲后师部追记特等功,5连被授予“马江水英雄连”)、张连金(生前系57师170团1营副营长,共产党员,一等功臣,模范指挥员)烈士墓。墓群在青松翠柏林荫之下排列井然。

(编辑 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