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革命领袖

延安时期,毛泽东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

日期:2024-02-19    文章来源:中华魂网    

延安时期,毛泽东对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系统地提出了建设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他把游击战争提到了战略的地位,认为中国革命战争在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是游击战和带游击性的运动战。他论述了要随着敌我力量对比的变化和战争发展的进程,正确地实行军事战略的转变。他为革命军队制定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实行战略的持久战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把战略上的劣势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一系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他在解放战争中总结出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这些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军事理论的极为杰出的贡献。”

1936年12月,毛泽东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题,在中国抗日红军大学作了讲演。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印行了该文的单行本,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运用唯物辩证法,系统地阐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全文共分五章,分别为《如何研究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战略防御》。后因西安事变的爆发,《战略进攻》《政治工作》等章节未能完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一章《如何研究战争》包括《战争规律是发展的》《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四节,第三章《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包括《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三节,第五章《战略防御》包括了《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反“围剿”的准备》《战略退却》《战略反攻》《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九节。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与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纲领性文献,为中国共产党军事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解放》第四十期上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1939年,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毛泽东题签的《抗日游击战争的一般问题》一书,收录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将其作为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该文以原题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该著作由《为什么提起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的基本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争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游击战争的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指挥关系》九章组成。其中第六章《建立根据地》包括了《几种根据地》《游击区和根据地》《建立根据地的条件》《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敌我之间的几种包围》五节。毛泽东于《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一章中提出了6个具体的战略问题(1)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2)和正规战争相配合;(3)建立根据地;(4)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5)向运动战发展;(6)正确的指挥关系。并明确指出“这六项,是全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纲领,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配合正规战争,争取最后胜利的必要途径”。这篇文章高度概括和系统阐述了游击战争理论,有力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游击战理论,对统一和提高对抗日游击战略地位的认识,促进抗日游击战争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1938年7月《解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刊上首次全文刊出《论持久战》,同月延安解放社出版单行本。重庆新华日报馆于1939年1月出版了该书的订正本。毛泽东为订正本写小注:“此书是最后校正本,与《解放》报发表的,有某些小的字句上的不同。”建国后,《论持久战》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论持久战》一文共由《问题的提起》《问题的根据》《驳亡国论》《妥协还是抗战?腐败还是进步?》《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为什么是持久战?》《持久战的三个阶段》《犬牙交错的战争》《为永久和平而战》《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日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结论》21部分组成。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正确预见持久抗战经历的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即战略相持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他突出阐明人民战争的思想,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1938年11月,毛泽东于中国共产党第六届中央委员会扩大的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发言,其所作结论的一部分《战争和战略问题》,建国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全文共分为《中国的特点和革命战争》《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中国共产党的战争史》《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注意研究军事问题》六部分。《战争和战略问题》阐明的战争和战略问题的基本理论,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工作发展和战略方针具体变化的过程,对于明确战争和战略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的首要地位,动员全党认真从事这项工作,取得全党在领导思想和工作上一致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张东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