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活动

凝聚红色力量 共绘汉滨“红色”画卷

汉滨区政协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综述
日期:2024-02-22    文章来源:各界新闻网    作者:庞浩楠 唐冰

走进紫荆镇,红色足迹随处可见,干部群众对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

“让红色历史深入人心的不只有岁月的沉淀,更是汉滨区政协革命老区委员工作室努力的成果。我们要讲好紫荆红色故事,既要做紫荆红色文化的传播者,也要做文化的根植者。”革命老区委员工作室第一召集人、紫荆镇党委书记洪江同志说。

自2023年7月以来,汉滨区政协调研组先后深入叶坪镇、中原镇、大河镇、紫荆镇、石梯镇、张滩镇、县河镇等镇办开展专题调研,赴临近的四川省万源市、通江县考察学习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先进经验,并邀请区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地方文史专家召开专题座谈会。

挖掘红色文化 讲好革命故事

汉滨区是革命老区,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仁人志士在这里传播革命真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在区境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活动,建立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全区先后建立了各级党的组织,成立“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等组织,领导全区人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突围部队进入汉滨区北部,拉开了汉滨人民翻身解放的帷幕。各时间段的红色遗迹形成了汉滨区丰富的革命史料,留存的红色革命旧址主要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活动旧址;抗日战争时期各级地下党组织活动旧址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旧址;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突围部队在汉滨区北部活动旧址以及解放安康战斗旧址等。

截至目前,汉滨区已申报认定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41处。分别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旧址17处;抗日战争时期旧址13处;解放战争时期旧址2处;建国后修建的纪念设施6处;烈士陵墓1处;地方党史重要人物故居2处。从分布来看,其中有18处位于北部山区茨沟、紫荆、中原、叶坪4个镇。有14处分布于恒口示范区,其他遗迹分散分布,经汉滨区政协文史委组织专家调研,新发现待申报革命遗址28处。

唤醒红色记忆 加强遗址保护

近年来,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镇办的努力下,全区红色资源发掘保护与利用总体成效明显,一些保存较好的红色文化资源被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对其中部分遗址进行修复或编制了保护方案。

目前,中原镇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紫荆镇“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驻军旧址(谢氏民居)和牛蹄岭战役遗址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上报保护维修工程立项报告。紫荆镇紫荆小学“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室和新城办西药王庙戏楼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襄渝线学生一营、三营营房旧址和中原枧沟老街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不可移动文物,已制定保护利用实施方案。 紧紧围绕汉滨红色资源开展工作,完善红色资源管理机制,规范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展馆”平台作用,先后为来访的3000余名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宣讲革命先烈感人事迹,让更多人追悟历史、感受红色文化。

聚焦红色资源 传承时代歌声

汉滨区境内革命遗址修复状况较好、利用率较高的有10 处。分别为:汉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管辖的安康烈士陵园,县河镇辖区的牛蹄岭战斗遗址及纪念碑(瀛湖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下属香溪洞风景区管理局管理)、袁家台十九军前线医院(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中),中原镇辖区的枧沟苏维埃政权纪念馆、紫荆镇辖区的“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地纪念广场、茨沟镇辖区的杜超烈士墓和王莽山革命遗址纪念广场、新城办辖区的安康起义成立红三十军第一纵队纪念地(西药王庙)、恒口镇辖区的鱼姐河、大河镇狮子头红色革命文化广场。其中牛蹄岭战役遗址公园、王莽山革命遗址纪念广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成立枧沟苏维埃政权遗址四处已建成红色革命遗址公园,确定为红色学习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成为市区开展红色革命历史及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活动场所,对全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滨区政协文史办主任秦波表示:“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深挖红色资源,展现红色故事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增强红色意识,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红色资源,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编辑 王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