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安康诞生了一座宏大的水利工程,堪称“安康的红旗渠”。
今天的故事我们就从这首歌谣说起。
天上没有玉皇,地下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我来了》这首歌谣出自八一水库建设工地上的赛诗会,反映出老一辈建设者在修建八一水库过程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1958年,为解决原安康县五里关庙两区农业灌溉问题,省地领导作出在傅家河上游修建八一水库的重大决策。由此,3200名民兵和退伍军人组成“安康农业八一基建团”,历时18年,书写了当代愚公移山的神话。
贫苦的年代,修建这样浩大的工程十分不易!凿开十几座大山筑坝修渠,靠的仅是无数个血肉之躯,手握钢钎凿山岩、肩挑背扛运土石,施工过程极为艰苦。
吃的是红薯、稀饭、酸菜。穿草鞋,住在用牛毛毡搭建的屋棚,铺上干草,席地而睡。小小一间要挤三四十人,翻个身就会压到旁边的人。而这些都不算什么,最大的威胁来自随时相伴的危险甚至牺牲。
张修苍是一位炮兵。负责放炮开山。这天,他要执行一项重大爆破任务,需要一次连续爆破50多个点位,像往常一样完成勘查挖炮眼、埋管、布线后,开始引爆、计数......一连串炮声后,还有一个哑炮没响,后面的同志不敢贸然上前清除石渣。这时,张修苍背上保险绳一个箭步冲上去查看。终于,在浮土沙石中,发现那个“哑炮”了,他正准备靠近检查,忽然“轰隆”一声巨响,雷管炸了!张修苍瞬间倒在了血泊中。
连长背起他向医务所狂奔的途中,人就断了气。张修苍同志壮烈牺牲了,家中父母妻儿的天塌了。泪流满面的父母、呼喊父亲的孩儿、数次昏厥的妻子。悲惨的场景令现场的战友和乡亲无不动情。战友们用沙哑的嗓子哭喊道:修苍,你的心愿我们一定替你完成,等到水库建成,老百姓不再挨饿,你一定回来看看啊!
水库建设期间,像张修苍一样牺牲的英雄有一百多人,伤残更是不计其数。但危险和牺牲并没有吓退一人,涌现出更多不怕死的英雄,留下更多动人的故事。
一九六九年的冬天,33名年轻的女孩儿来到水利工地。她们正是八一水库有名的“铁姑娘排”。挑战的第一个任务是:在“老虎嘴”的陡坡上开挖渠道。
女孩儿们谨记毛主席的教导:“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办到。”轮铁镐的手掌磨出一个又一个大血泡,不喊痛、不休息。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持,终于在“老虎嘴”里拔出来獠牙,圆满完成了任务。
三八妇女节这天,姑娘们放弃休假,在倒虹桥工地担石子儿。初春时节,河水冰冷刺骨。在一无桥二无列石的情况下,姑娘们毫不犹豫跳下水。脚冻红了跑得更快,手冻僵了,呵口热气儿。用热火朝天的干劲儿打败了刺骨的寒冷。
像这样的故事在修建八一水库的过程中数不胜数:工程师董敬英、土专家侯文进、好领班胡正友……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也同水库一同永载史册。1976年,八一水库在万众瞩目中建成通水,一举解决了当地的人畜饮水、农业灌溉、防洪保安问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老百姓终于填饱了肚子。《陕西日报》《安康日报》等媒体向全国展示了这座不朽的丰碑,八一水库建设的每一个瞬间,都是延安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零零零年,为解决库区淤积,濒临报废问题,在八一水库下游五公里处修建了如今的黄石滩水库。黄石滩水库利用原八一水库渠道,继续发挥着农业灌溉、城市供水、防洪保安等功能,成为安康水利工程一张全新的名片。安康水利人将继承和发扬八一水库建设精神,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安康大地永放光芒!
(作者单位:黄石滩水库管理中心)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