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市级中医院龙头作用,传承中医技术,培养中医人才,全年共接收医联体内27人来院免费进修,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开展名老中医评选和中医传承,7人获评延安市第二届名(老)中医,11人被确定为延安市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指导老师,26人被确定为继承人。创新研发并获批17种中医特色制剂,中药饮片使用量同比增加125%,中药制剂使用量同比增加116%。推动“闫咏梅传承工作室”成功落户、“陕北霍氏中医内科流派传承工作室”成功获批,开创医院中医传承发展新局面。
持续优化学科建设,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医院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将创新发展的理念凝结到学科建设各环节全过程,新组建成立了老年医学科病区、创伤中心病区、血液透析中心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产科、皮肤科通过市级重点学科验收。发挥乔杰、石学敏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妇科、针灸科在业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持续放大北医三院托管效应,用最前沿的科学理念和最先进的诊疗技术,为医院学科建设不断注入高效能“燃料”。医院服务半径不断扩大,2023年市域外就诊患者达8600余人次,覆盖了北京、天津、湖北、河南、甘肃、宁夏等27个省市自治区,区域中心带动辐射陕甘宁蒙愿景已初见成效。
搭建培育激励平台,科教工作再添硕果。2023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63项,其中14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5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33项达到市内领先水平。获批立项省市级科研项目14项,获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9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9项,位列延安市首位。举办各类学术活动35次,成立了6个教研室,接收实习学生229名,进修人员35名,带教基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见习180名。推荐179人加入国省市级学术团体。医院科协荣获陕西省第三十一届“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先进单位。
抓牢项目建设机遇,实现新的发展突破。2023年,医院扎实谋划了党建引领带动红色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融合、内部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建设提升、中医临床技能实训中心等8个高质量发展项目,对照项目建设标准,认真制定实施方案,按照一个项目一个专班的要求成立领导小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度。重点项目的“落地”,是医院内涵质量建设的重要契机,也标志着医院内涵质量发展有了新的突破。
紧盯实践坚持仁爱奉献,唱响为民服务“主旋律”
医院充分发挥“弘扬延安精神践行示范基地”凝心铸魂作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内强技术外树形象,把践行延安精神作为推动医院发展的原生动力,引导全院干部职工树牢“为民服务”宗旨,践行“医心为民”初心,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持之以恒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新期待,努力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擦亮了“大医为民”的服务品牌,换来了百姓就医满意的“金口碑”。
优化就医流程,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开通线上微信、线下自助挂号机等多种预约就诊通道,利用手机轻松实现在线挂号、专家预约、诊疗支付和获取检查检验报告。门诊实行分时段预约,让更多的患者享受到分时段预约带来的就诊便利。及时增加名中医专家门诊时段,让“专家号”更便民。推进医保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和DIP支付改革系统建设,实现医保电子凭证深化应用和医保移动支付。上线医疗收费电子票据,方便群众就诊结算后手机端领取医疗收费电子票据。开展三个“一站式”服务,实行医保报销“一站式”服务,健康体检“一站式”服务,急诊“一站式”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围绕群众关切,夯实服务群众“硬实力”。持续扩大中医综合诊疗中心服务覆盖面,邀请国家、省市名老中医长期坐诊、带教,积极推广中医适宜技术,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巩固人民群众健康防线。中医骨伤专科门诊开诊,坚持“医患合作、动静结合、内外并治、筋骨并重”四大原则,奉行“能正骨,不手术;能门诊,不住院;能微创,不开刀”的宗旨,发扬中医药治疗骨伤病的优势,为患者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正骨治疗。医院血液透析室投入使用,为透析患者提供了先进、便利、安全的就医条件,大大满足了周边透析患者的治疗需求,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聚焦健康大局,贡献市中医医院力量。坚决贯彻执行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政策,牵头同11家县区中医医院签约成立中医医联体单位,组建第三医疗集团,发挥医院优势资源作用,带着问题、带着任务精准帮扶,更好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形成市域内“市县联动、资源共享、创新发展”的良好格局,全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让病有良医的民生福祉更有保障。
未来,延安市中医医院将持续弘扬践行延安精神,坚持按照“三常五有八个一”要求,抓好示范基地常态化工作,激励全院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在为患者服务上,把功夫用到抓贯彻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医疗发展上,全面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编辑 刘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