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党建时政

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日期:2024-05-13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袁一达 李仙娥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导向,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思想指导、目标引领和根本指针。我们要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当代价值,将其价值理念、科学思维、原则要求转化为现实的文化建设实践,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纵观人类文明史可见,很多原生或次生的文明在发展过程中都已中断或湮灭在历史的烟尘中,唯有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中华文明之所以文脉悠长,是因其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历史长河中将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不断对象化并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坚守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另一方面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精髓,也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历史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既深刻审视现实国情又紧密衔接传统文化,既回应时代之问又赓续传统之根,为中华民族复兴创造了基本前提,也赋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拓展了未来发展的文明根基。之所以说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正在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创造性回答当今时代文化之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原创性成果,并有力引领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地位,人民至上既是实践原点,也是理论基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既体现了立场,也表明了态度和情感。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素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文化规律、规划文化发展、指导文化建设,科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实践、指导实践、推动实践,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加强理论思维,总结好、运用好党关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成果,更好指引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七个着力”要求,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让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坚持守正创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

(作者单位: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

(编辑 马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