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云专题 > 红云文苑 > 文学作品 > 评论

谈谈延安文化

——在《延安文化与文化自信》研讨会上的发言
日期:2022-06-01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李忠全

很荣幸受梁星亮教授邀请来参加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我是1942年5月20日出生的,也就是在座谈会议召开之时,所以我与讲话同龄。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能够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很有意义,而且确定了《延安文化与文化自信》为主题,本身就富有新意。我对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研究,想借此机会浅谈一点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

什么是延安文化?我从事中共党史研究已经58年了,在延安呆了近20年,但一直没有弄清楚什么是延安文化。自从2015年开始,延安桥儿沟革命旧址筹办延安文艺纪念馆,到2020年开馆,前后近6年时间。在多次参与陈展方案的论证中,我对延安文化才有了新的认识。当时这个方案是朱鸿召博士起草的,他是研究文艺的青年专家,对一个小型纪念馆,六个单元提出了关于文艺的5种称谓,即革命文艺、抗战文艺、延安文艺、工农兵文艺和人民文艺,把讲解员都搞糊涂了,馆方领导也不认同,怎么去界定成了问题。我想,不管叫什么文艺,都是和文化有关的。我找到了2015年《红旗文摘》第9期上陈晋同志发表的《中国共产党文化创新五个阶段》,借陈晋的观点说明了关于5种文艺称谓的关系。陈晋文章说:(1)从五四文化到左翼文化,正是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五四新文化,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现代革命文化。“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文化,特别是党在上海、北平等城市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是当时文化创新的高原和高峰。(2)从农村文化到苏区文化,在农村根据地其特点是运用和改造农村文化形态,来动员和教育人民,形式上以群众活动为载体,内容上大多以适应阶级斗争、土地革命需要为主题。(3)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全民抗战爆发前党便提出建立抗战文化,以组成文化领域的民族统一战线。苏区文化事实上是一种阶级形态的文化,抗日文化则是阶级立场和民族立场相结合的文化。抗日文化是一个多层格局,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以延安为代表的在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总体上属于抗日文化,但更集中和鲜明的浓缩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追求,典型体现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本质要求。由此,延安文化成为抗日文化在抗战胜利后的前进方向,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建设的精神故乡。(4)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五四以后的文化总体上都属于新民主主义文化,但其方向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历了一个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的过渡时期。进入社会主义,1956年开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摆到面前。于是“双百方针”“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先后提出。(5)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创新,是从精神文明建设开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总结了对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经验教训后,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新认识、新论断。其本质是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属性(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其灵魂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是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其功能是振奋民族的精气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目标是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根据陈晋对文化创新的五个阶段论述,我从文艺的五种称谓中选择了两个:即抗战文艺和延安文艺。方案六个单元就成为文艺队伍大集结、鲁迅艺术文学院、抗战文艺大繁荣、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文艺大发展、延安文艺新出发,突出了延安文艺,实际上也就是突出了延安文化。

所谓延安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是革命文化的精神故乡。我们会议的主题是“延安文化与文化自信”,那就是要通过弘扬延安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19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不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而且还创造了灿烂的革命文化。革命文化形成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从苦难到辉煌的历程中,凝聚着无数革命前辈的鲜血和意志,上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什么借鉴,发挥了什么作用?我以为,最少有以下三个支撑。

第一,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所谓自信,就是进行自我评价时呈现的积极态度,往往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文化自信则表现为文化给予个体和组织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往往来源于文化的内涵和功用。延安文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起于中华民族生死存存亡之际,形成于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实践中,自始至终担当着唤醒民众、激励斗志的历史使命。党中央和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延安十三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全党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树立的这种革命精神力量和高尚情操,它们共同凝聚成为延安文化的显著精神特征。今天,我们通过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第二,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创新形成了众多革命文化论著,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凝聚着中国革命斗争的高超智慧和成功经验,形成了科学的革命文化理论。毛主席曾经说:“自从中国人民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特别是延安时期,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创作出大批受工农兵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又明确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航标。众多优秀文化作品围绕革命斗争的英勇事迹,进一步丰富了革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成为延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如《白毛女》等作品形象地再现了革命斗争的情节和场景,使人们了解革命前辈的奋斗历程,体会和感受到延安文化的精神力量。

第三,延安文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丰富的实践支撑。延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文化结晶,具有雄厚的实践基础。延安文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鸦片战争之后,无论封建士大夫推行的改良维新,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无不以失败而告终,不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只有中国共产党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据中国的国情,开创了新的革命道路,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革命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延安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确性,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提升了文化的自信力。回顾100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实践基础。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2022年5月20日)

图片1.png

作者简介 

李忠全,男,汉族,1942年5月出生,陕西黄陵人。1964年8月毕业于延安师范学校,分配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从事党史陈列宣传与研究工作。1980年合著出版《烽火岁月》一书,获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四省少儿作品优秀创作奖。1981年毕业于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马列主义理论党史专业班。研究员。1999年12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陕甘宁边区历史所党支部书记、陕甘宁边区历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共党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兼任省党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2000年2月被省委和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先进宣传思想工作者荣誉称号。2002年6月退休。现为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研究员、延安红云平台特约专家、顾问。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