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字机为铁质,高55cm,宽44cm。由炉口、炉腔、传动杆等部位组成。华北《新华日报》由中共中央北方局主办,1939年元旦在太行区沁县创刊,为太行区最具权威的新闻媒体,此铸字机为印刷报纸时铸字所用。
1939年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山西省潞城县北村、南村,转战于山西省武乡县砖壁和烟里村。随后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也由创刊地沁县迁至辽县,后又转移在砖壁总部附近的安乐庄村。当时该报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和编辑部驻安乐庄,印刷厂驻相距5华里的大小坪一带。那时报社除印报纸之外,还出版书刊,代印冀钞等,是太行抗日根据地最大的新闻出版基地。那里,在战争环境中为了保密,报社对外番号是“十八集团军教导队”。总部常派一个连保卫报社。由于编报人员是军队编制,战斗化的行动,群众亲切称他们是抗日前哨的“新华军”,称何云为何主任。
原来在1938年秋季,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周恩来同志领导的《新华日报》总馆,在晋东南创办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华北战场上开辟一块紧密结合军事斗争的新闻阵地。何云负责筹建工作。他刚到晋东南,首先办了新闻记者训练班,培训一月就和从延安抗大,陕公、鲁艺等单位来到抗日前线的文字和美术工作者,组成了华北《新华日报》的基本队伍。他对这些青年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从讲授新闻理论到手把手教他们编稿、划版、校对,使他们很快成为精干的办报人才。在工人方面,他动员老师傅带徒弟,传技术新老结合,互相帮助,使新工人逐渐掌握了印刷技术,保证了报纸的及时发刊。
编辑人员和印刷工人得到了初步解决,但机器设备和印刷材料还跟不上。当时,只有从黄河两岸运来的一部破旧印刷机,只有一种老5号铅字,工作3个月,铅字就全部坏了;只好改用老5号仿宋字,没印几次又模糊不清,读者纷纷来信提出批评。何云发动全社同志人人动脑筋,出主意,开“诸葛亮会议”。王显周、周永生和张建功终于研究创造出了“半铅模”,手制了打纸版的大刷子,发明了用土纸版的简易办法,闯过了难关。没有纸和油墨,老工人周之高,化装成卖油翁,巧妙地穿越几十道封锁线,到敌占区太原去搞。后来日寇占领了白晋线,碉堡林立,沟墙纵横,纸张和油墨不便再从敌区购进,就上山砍松枝造油墨,下乡收麻头、破布、烂鞋、碾浆造纸。克服了一系列的困难,使华北敌后唯一规模宏大的《新华日报》办起来了。朱德总司令欣闻华北《新华日报》连战难关,节节胜利,便远道赐奖报社100元。并写信鼓励道:“继续提高创造热忱,不断克服可能到来的任何困难,使敌后的文化工作,更益前进!”在朱总司令的带动和影响下,从太行到太岳,从冀西到豫北,敌后各根据地的前方将士和各级党政军机关人员,一致响应领导发出的募捐办报资金的号召,节衣缩食,慷慨捐输,使报社资金积累到1000余元,使华北《新华日报》发行到30000多份。
朱总司令曾给报社同志们讲道:“一个铅字就等于一颗子弹,在敌后办报就是无形的战斗。”何云常以战斗员的姿态办报。1939年7月初,何云正在山西潞城中共中央北方局驻地开会,突然接到日军进占沁县的消息,他心焦报社人马和财物的转移,立即驱马连夜往回赶,在襄垣与沁县交界的虒亭镇与敌遭遇。他急中生智,调转马头奔上山岭,在突围中为我军所救。返回北方局和领导研究了对策,又趁夜闯过日军封锁线赶回白晋线西的报社,指挥全体同志,带了铸字和印刷机器、铅字等,冒着敌机轰炸和扫射,淌过齐胸的漳河水,搬迁到路东武乡县八路军总部驻地附近,尽快恢复报纸的出版工作。在党的领导与支持下,何云还派人出版了东、南、西、北4线的油印和石印的《新华日报》,大大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反“扫荡”斗志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0年,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决死队在华北5000里长的交通线上,发动了举世瞩目的百团大战。何云为了及时地报道胜利消息,时而在报社抓编发稿件和印报工作,时而随总部和129师首长奔赴前线组织战地新闻采写工作。当“百团大战”第3阶段的关家垴歼灭战打响后,何云和陈克寒带领部分记者和油印机,跟着彭副总司令、左权副参谋长和129师刘、邓首长,日夜战斗在火线上,写好报导,立即审阅,油印发行。虽然在激烈的反“扫荡”烽火中,报社经常转移,但报纸从未中断。何云的时间挤得一点空隙也没有,审改大样处理文件,有时加上兼写社论,常是一灯萤萤苦思到深夜。转眼到了1941年冬,日军井关36师团和第4、第9混成旅团一部共5000兵力,陆空配合向八路军在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黄崖洞发起进攻,报社奉命埋藏机器,坚壁资财,背起“报馆”打游击。在总部的周密安排下,事先做好了小型轻便的活动铅字架和小型脚踏机,用牲口驮着,工人和编辑人员荷枪实弹,一面和鬼子转山头,一面设法印报。尽管环境恶劣,炮火连天,但华北《新华日报》一直坚持出报。报社十分重视收听延安新华总社的新闻,及时把国内外重大新闻刊印出来,飞传各地供党政军领导同志参阅,指导当前的对敌斗争。各界人士赞誉说:“你们报纸(指华北《新华日报》)的特点就在于,每到时局严重的关头或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变时,及时吹起号角,打响警钟,唤醒千百万军民,为克服时局危机而斗争……”长期参考华北《新华日报》制定作战方案的常胜将军刘伯承也在纪念华北《新华日报》一周年时,专门题词夸赞华北《新华日报》是“华北抗战的向导!”1940年元旦,在山西省武乡县安乐庄,庆祝华北《新华日报》创刊1周年时,朱总司令、北方局书记杨尚昆、左权副参谋长和野战政治部陆定一主任均亲临大会讲话、撰文,表示祝贺。
抗日当年,华北《新华日报》社为了解决印刷设备问题,工作人员历经千辛万苦,冒着硝烟弥漫的战火,从中共南方局携带这部珍贵的铸字机辗转来到根据地大后方——太行山。后来报社印刷厂又转移到武乡县大坪村,铸字机随即又迁至了大坪村。1942年5月反“扫荡”敌情危急,《新华日报》社的工作人员奉命转移,工人们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将铸字机埋在了大坪村的一处房屋下面,直到一次偶然的挖掘过程被当地老百姓发现。这架铸字机见证了抗战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党的文化宣传阵地《新华日报》社的光辉历史,见证了党在新闻战线上同敌斗争的峥嵘岁月。铸字机铸出的铅字就像一颗颗复仇的子弹射向敌人,为根据地宣传共产党八路军的真实情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986年5月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工作人员在当年华北《新华日报》印刷厂所在地武乡县大坪村征集到了这部珍贵的铸字机,1999年5月经国家一级文物专家组专家鉴定,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布展于八路军抗战史陈列馆第3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