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十大元帅之首、1988年10月中央军委确定为36名开国军事家之一:朱德(1)

日期:2020-09-26         

    朱 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北洋时期,曾被授予勋五位、三等文虎勋章、陆军中将军衔,抗日战争期间,被国民政府授予国民革命军上将军衔及抗战胜利勋章,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唯一同时指挥过国、共军队的军事统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于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1930年起,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春和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党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严正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坚决拥护和支持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转战晋察冀鲁豫等省,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冬,提出“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随后又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指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夺取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49年11月至1955年5月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八届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1959年4月起任第二、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
       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1922年8月为寻求革命真理赴德国,在柏林结识周恩来和其他共产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德国格丁根市一所大学里留学。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7年7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军长。起义军南下广东后,主力在潮汕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击败,他率领余部转至湖南南部,发动农民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1928年4月率部万余人上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随即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他和毛泽东指挥部队多次战胜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9年1月和毛泽东率部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进军,为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他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1月在贵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长征途中同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分裂共产党和红军的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不久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协同国民党军队对日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尔后指挥八路军各部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了许多抗日根据地。曾先后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1940年5月返回延安,提出“南泥湾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打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1945年4~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在解放战争中,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1947年3月同刘少奇等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他亲临华北前线指导作战,取得了清风店、石家庄战役的胜利,开创了攻克坚固设防城市的先例。在战略决战阶段,他协助毛泽东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4月和毛泽东一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渡长江南下的作战命令,最后推翻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统治。

   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过程中所进行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总称。三大战役前后历时142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54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华北大部以及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为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三大战役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胜利,标志着蒋介石20多年来在中国的统治行将结束。当时作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的朱德,在解放战争包括战略决战中,是如何对三大战役进程作出科学预见的呢?朱德立足于全国战场,从战略战术方面对三大战役的进程作了全面的预示。
    1948年8月23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就解放战争第三年的任务、战略决战的地点、时机和条件等问题发表了看法。他说:“中原战场是决战战场。自古以来谁在中原取得胜利,最后胜利属于谁的问题就能解决……”战争第三年的后十个月中,“军事上我们希望解决傅作义,拔掉济南、太原诸点,然后集中兵力继续向蒋管区挺进……”“现在敌人在中原组织许多兵团,企图同我们决战,我们则不同他们决战,因为时机还未到,过早决战对我们不利。所以目前还只是同他们在中原进行一些机动作战。我们要尽一切力量发展生产,准备物质条件(主要是炮弹、炸药)。到条件成熟时再同他们在中原决战。那时‘啃不动的也要啃动’,‘拔不掉’的也要拔掉。”“对东北的敌人,我们不能让他们进关。蒋介石说要守住长春、沈阳,这很好。因为他们把这样多的敌人放到这样远的地方,每天靠飞机运输接济,这就增加他们许多麻烦和消耗。如果让他们进关。不论是增至华北或华中,都会增加我们不少的麻烦。”情况正如朱德分析的那样,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野采取“攻济打援”部署,经过八昼夜的攻坚,一举消灭有十余万重兵把守和坚固设防的济南城,标志着人民解放军开始突破带决战性的攻坚这一关,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与此同时、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正在激烈进行,东野主力长驱南下,连克绥中、兴城、义县,截断北宁线,威逼锦州,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对东北和济南等战场形势作了分析总结,并预示1948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
       1948年10月1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对各战略区进行了分析。他说:“过去我们是怕东北的敌人进关,因为进关后,不管增加到哪里对我们都是不利的。现在敌人已不可能进关,我们可以在东北将他们消灭。”朱德认为“打下济南,对我们很有利,可以利用它原有的工业基础进行生产。山东交通也很便利,有铁路、运河,对今后支援大兵团作战,是一个重要的大后方。同时我们可以腾出十万余人,再加上补充几万俘虏,足以对付南面的敌人。”接着,他还分析了今后战局的发展趋势:“华北最后的问题是解决傅作义……傅作义是比较不好打的,但我们还是一定能够解决他。”“徐州方面,我们的力量可以消灭邱清泉、黄伯(百)韬、李弥三个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兵团。”他指出:“今年的任务是消灭敌人一百个旅。三年内要把解放军发展到五百万人。今年是决定胜负的一年,中原是决战的战场。”“敌人现在实行三角、四边、十三点的计划,这是美国人替他们制订的,也是准备较长期实行的一个计划。我们就要面对敌人这个计划想些办法打他们。”朱德在中央团校作报告讲到战争形势时还指出:“东北野战军很快就要进关,全国大反攻的时刻已经到了。”东北、华东战场的进展一如朱德所言,1948年10月14日至15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经过31个小时激战,攻克了北宁线上的战略枢纽锦州,取得了辽沈战役决定性的胜利。对此,朱德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一样,感到无比兴奋。他接着对下一步战略发展趋势作了预见。
对中原黄淮地区战场作出预见,并预示1948年冬解决东北问题

      1948年10月16日,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指出:“现在打下锦州,他(指蒋介石)要撤也撤不出来了。锦州在战略上意义很大,是关内与东北联系的补给与转运基地……”“现在我们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打锦西,这比较好打;一个是打沈阳出来的敌人。最好是打下锦西,使东北的敌人更加孤立。”“打下锦州,我们更好地取得了攻坚战及攻取大城市的经验。目前主要作战在东北,形势对我们有利,可以打几个好仗,在今冬解决东北问题。东北解决了,我军可以入关,最后解决傅作义。”“太原如果打下,战略意义也很大。”“山东问题已经解决,只剩下一个青岛。”“山东现在已经抽出很大力量,粟裕和许(世友)、谭(震林)可以会合打大仗(指华野内线部队配合作战)。徐州敌人三个兵团靠在一块比较难打,如果能搞掉他一两个兵团就容易解决问题。现在山东虽打了些大仗,但还不算决战。”朱德还指出,今后要注意攻坚战术,注意人员补充、收集物质资材、加紧兵工生产,加强政治工作,准备决战。
      战事的经过印证了朱德的预见。1948年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在辽西地区全歼了由沈阳西援锦州的第九兵团廖耀湘部5个军10万余人。 11月2日,再克沈阳、营口。锦西、葫芦岛之敌海运南逃。至此,辽沈战役全部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紧接着,即11月6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联合发起淮海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之际,挥师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也联合发起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的发起、进行和结束,同样在朱德预见之列。
       对淮海战役及全国决战进行预测,并预示傅作义部最终将被歼灭。
     1948年11月26日,当战略决战全面铺开之际,朱德在战况汇报会上说:“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在徐州地区,黄百韬兵团被歼后,我主力已南下打黄维兵团。“黄维、李延年、刘汝明三部解决后,徐州敌人也跑不了……”在华北方面,“傅作义比较聪明,但他的家务只有这么大……他很可能固守平津,但其结果仍逃不出被歼的命运。”最后他强调,“我们的胜利已经肯定了,但胜利中还有困难。要在新解放区迅速把群众组织起来,恢复生产,以便支持大军继续前进,直到解放全中国。”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两大主力被歼,实现了朱德所设想的我军可以吃掉敌人兵团中的任何一个;平津战役中,朱德分析傅作义固守平津是符合实际的,而傅逃不出被歼的命运亦如朱德所虞。
     从1945年5月23日到11月26日,朱德对全国的局势作了客观全面的分析,尤其侧重对东北、华北、中原、华东地区,又主要是对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分析,这实际上就是对三大战役进程的预见。朱德在三大战役发起前夕和进行过程中,以高超的军事谋略和精妙的指挥艺术对全国各战略区尤其是华北、东北、中原、华东战略区所进行的科学预见,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他在长期的军事生涯特别是革命战争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并逐步形成一整套适合人民军队建设和作战需要的关于带兵、练兵、养兵、用兵等重大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在中国红军初创时期,他同毛泽东共同总结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成为红军游击战争的基本指导原则。以后又写了许多军事论文,论述运动战、山地战、隘路战、遭遇战、追击战、袭击战、攻坚战、歼灭战等战术思想,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在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在第二、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连续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在1956年9月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9月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参与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他极其关心并积极主张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及时提出一系列正确的建军方针和原则,对陆、海、空和装甲兵、炮兵等诸军兵种的建设和发展,对军事院校工作和培养现代军事人才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调查研究,对发展工业、矿业、农业、商业、外贸、财政、交通等项事业,都提出过不少中肯的意见和重要的主张。他一贯主张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实行多种经营方式,主张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对于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建国初期,兼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党的组织纪律,克服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保持党的优良作风,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会见外国领导人,增进了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曾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侮辱和打击,但受到毛泽东的保护。1976年7月6日在北京逝世。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朱德主要成就与贡献:朱德总司令与国防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朱德同志对于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就富有远见卓识,并为此作了不懈努力。国防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武力保障。在两霸争雄,战争不绝的世界上,要不受人家的欺负,要保住革命的胜利果实,不能没有现代化的强大的国防。国防现代化,包括了广泛的内容,如先进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精良的武器装备,高质量的教育训练,科学的编制体制和兵员动员制度,完善的军事设施、战场建设和人防工程,良好的后勤供应和充裕的物资储备,规模可观的国防科研、军工生产体系等等。朱德同志在这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深刻的论述和鲜明的主张,其中讲得最多的是作为国防现代化主体和核心的军队现代化。
      现代战争是前后方浑然一体的立体战争,是诸军兵种一致行动的联合作战。因此,军队现代化,从编制体制上来说,首先要改变单一步兵、单一陆军的状况,建立和发展诸军兵种及技术分队,向“合成”方向发展。这一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及太平洋战场上已形成规模。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中国军队也有了初步的体验;1955年,中国军队在解放大陈列岛战役中,组织陆海空军联合登陆作战有了首次实践。毫无疑问,军队合成的程度,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总体能力,已成为衡量一支军队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建国之前,中国没有空军,没有海军,也没有独立的技术兵种。我军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完成现代化的建军任务,就要尽快组建新的军兵种,为“合成”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朱德同志多次指出,现在的作战对象不同于国内战争时期的敌人,它有高度的现代化装备,有很完善的诸军兵种。应针对它们的编制和战术来研究出有效的对策。他及时地向全军提出了总结经验,整顿编制,学会诸兵种联合作战的新任务。为了尽快使中国军队编制和战斗编成达到合成化,朱德同志亲自抓了空军、海军、装甲兵等军兵种的组建工作,先后从陆军中抽调大批骨干充实到这些部队,以欣喜的心情看待这些具有强大火力、突击力和机动力的新军兵种的诞生。他在各军兵种所作的许多重要指示中,一再指出这是把我军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历史性变革,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刻不容缓的大事。在此后的年月里,朱德同志在政务繁忙的情况下,仍一直关心着各军兵种的建设和部队合成作战能力的提高。他还经常深入海边防视察,对各总部、各军兵种和院校,对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作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
       朱德同志是善于把革命精神与求实态度结合起来的楷模。在经济建设上,不赞成闭关锁国;在军队建设上,不主张固步自封。50年代初期,中国生产力水平很低,军队的技术装备有限,部队成员绝大多数又是来自农民,再加上刚刚取得全国性胜利,干部战士很容易产生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思想,迷信自己的传统。朱德同志敏锐地洞察了这一实际,及时教育部队排除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思想障碍。他强调指出,不能丢掉过去的优良传统,也不能被过去的经验所束缚。要发扬优良传统,保持高度的政治素养、军事素养,总结以往作战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学术、国防科技和治军方法,开阔自己的视野。同时,他还以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全军同志在学习外国的时候,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有选择有创造的学习方法,不机械照搬,不盲目崇拜,不依赖别国,把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与自己的独创相结合,闯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军情的现代化国防之路。他号召大家,要把所学的军事科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现代化国防建设、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实际斗争中去,直到战胜敢于来犯的敌人,以完成我军光荣的历史任务。
       不能否认,武器装备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超级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各种大规模杀伤和破坏性武器大量涌现的当代,一定要加快研制和装备先进武器的速度。拥有一定战略核力量,既有对付敌人核袭击的还手之力,又可滞制、反对核战争。但是,以过去的经验和现代局部战争的经验都证明,不管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的质量差别有多大,都抵销不了战争的正义性,团结一致,训练有素、英勇善战,富有牺牲精神的部队所拥有的强大力量的优势。在朱德同志的军事著作中,贯穿着人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的思想。早在1938年,他在《论抗日游击战争》一文中就曾指出,中国武器虽则落后,但使用武器的人不应当落后。
      只要从政治、精神、战术技术等各方面提高部队素质,就能够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朱德同志在建国初期的军事著作中,对提高部队素质也作过许多重要论述。例如,他强调军队要坚决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一切听从党指挥;强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克服个人主义;强调坚强英勇,临难不苟,不怕劳苦,不怕牺牲,把革命英雄主义发扬光大;强调力戒骄傲自满情绪,保持谦虚谨慎的美德,不断增进军内外团结;强调提高革命警惕,丝毫不松懈战斗意志;强调加强组织纪律性,加强部队训练,严格要求;强调勇敢加技术、勇敢加战术等等。他的这些思想,对于新时期的军队建设,从总体上提高部队战斗力,都是仍然必须遵循的原则。
       朱德同志认为,科学是永远向前发展的,国防现代化也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你赶人家,人家也在进步,稍慢一步就赶不上了,一定要急起直追,一刻也不能松懈。朱德同志的这一思想,是极其光辉的。国防现代化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一支军队是否现代化了,不能只用自己的今天同自己的昨天相比,更重要的是要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国际上把大量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当代,如果闭目塞听,抱残守缺,固守过时的概念,如果不及时研究和解决军队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必将导致不可设想的严重的后果。我们学习朱德同志的建军理论和实践,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习他大力提倡的“和社会一道前进”的进取精神,全面研究、随时掌握武器装备和作战方法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加速国防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增强训练和战备的科学性、计划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全军同志的智慧和力量,为建设一支无敌于天下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而努力奋斗。
    

1918年,朱德和孙炳文在四川泸州。他们经常讨论新文化运动传播的新思潮,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决定出国去寻找新的救国道路。 


1922年9月上旬,朱德离开上海前往法国。这年11月,在德国柏林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秋,朱德在四川泸州


1924年,朱德在德国哥廷根


1931年11月7日,朱德和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合影。左起:顾作霖、任弼时、朱德、邓发、项英、毛泽东、王稼祥


1936年12月,朱德和毛泽东在陕北保安会合


1939年,朱德和彭德怀(左三)、聂荣臻(右一)、罗瑞卿(左一)、吕正操(左二)在八路军总部


1939年,朱德和康克清在山西晋东南


1940年,朱德在山西武乡县


1941年春,朱德勘察南泥湾。这是朱德同当地农民亲切交谈


1942年4月,朱德(右三)、贺龙(右四)在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右二)陪同下视察南泥湾


1942年5月,朱德(前排右五)、毛泽东(前排右八)与参加延安文艺工作者座谈会的人员合影


1946年,朱德在延安


1946年冬,朱德、康克清和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枣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