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明善(1897年—1932年),字乐亭,陕西清涧人。在李子洲、王懋廷的培养下,1924年冬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8月,到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政治部宣传科工作,同年冬回陕,在国民联军总部政治部工作,负责《新国民军》报的编辑、印刷出版工作。1927年7月回到清涧,在石谦旅从事兵运工作,任石谦旅中共军支书记。10月,根据省委指示,白明善与唐澍领导发动了清涧起义,任陕北军事委员会委员。起义部队攻打宜川失利,白明善腿部中弹,先后在清涧、绥德、山西汾阳等地养伤。1928年4月,中共陕北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共陕北特委候补委员,兼绥德县委书记。在此期间,他领导绥德西川的2000多名盐炭工人成立了党团组织。1929年2月,中共陕北特委在绥德召开了特委扩大会议,白明善被选为执委和常委。1930年秋,白明善奉命赴天津、北平,在中共河北省委工作。1931年初,被派回陕北。1931年元宵节后,由于叛徒告密,白明善在清涧不幸被捕,后押解到榆林。1932年1月21日,白明善英勇就义,年仅36岁。
共产主义战士——白明善
白明善,字乐亭,清涧县高杰村人。幼年父母双亡、兄长被杀,由族兄抚育。他勤奋学习,尤以书法见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白明善和中共陕西省委军委书记魏野畴秘密到陕北清涧驻军石谦旅,研究军事工作,任该旅中共军支书记,后任中共陕北军事委员会委员。10月参与筹划和领导清涧起义。起义官兵都高唱白明善所写的《清涧起义歌》,起义受挫后,在韩城被地方武装改编,与谢子长、唐澍等重组军委,再次领导发动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支队。1931年初,返回陕北。由于叛徒告密,白明善在清涧县城被捕,转押到榆林。凶残的敌人用酷刑逼供,他备受摧残,曾三次被吊上绞刑架,但他仍然坚贞不屈,其革命精神曾感动有正义感的国民党狱卒。1932年1月21日,在敌人绞刑架下,他痛斥刽子手说:“杀我白明善不算什么,共产党人是杀不完的。”随即他慷慨赴死,从容就义。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白明善同志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英雄事迹,被后人永远传颂。
清涧起义领导人之一、著名烈士——白明善
白明善烈士遗像
1926年在上海大学中共中央发行部工作时的白明善
1930年秋冬在中共河北省委工作时的白明善
白明善烈士
1930年秋冬在中共河北省委工作时的白明善
《白明善》文集中收录了白明善烈士的遗照、毛主席和习仲勋等国家领导为白明善烈士的题词、众多战友对白明善烈士怀念文章
革命烈士白明善遗像
图为高杰村
高杰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无定河汇入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该村位于县城东45公里处,东、南隔黄河与山西省石楼县韦家湾乡和前山乡相望,西隔无定河与老舍古乡、李家塔镇为邻,北与解家沟镇、二郎山乡接壤。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12677人,高杰村镇为清涧县15个乡镇之一,是清涧县东区较大的一个乡镇。清涧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陕北建立党、团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而高杰村镇,又是清涧最早“红”起来的乡镇。从1924年开始,清涧籍学生白明善(高杰村镇人)、白雪山(老舍古乡人)、白自强(高杰村镇人)、白如冰(高杰村镇人)、唐洪澄(二郎山乡人)等人相继考入省立第四师范(绥德师范)、省立第六中学(榆林中学)、省立第四中学(延安中学)。他们在学校接受马克思主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成为后来清涧县创建党、团组织的骨干力量。1925年——1927年初,这些青年回到清涧,从改革教育入手,以教育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1926年春,清涧县共青团特别支部在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在高杰村)建立,隶属共青团绥德地委领导。清涧县共青团组织的创建早于共产党组织(1927年3月在县城第一高级小学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第二高小特别支部是清涧县最早建立的团组织。1927年11月,中共清涧区委成立,下辖清涧县城关第一高小、高杰村第二高小、店则沟第三高小、老君殿(今属子洲县)第四高小和袁家沟、解家沟等十几个党支部和党小组。1928年4月,中共清涧区委扩建为清涧县委,下设中共东区、城区、店则沟区和老君殿区四个区委。中共高杰村支部委员会和中共袁家沟支部委员会属中共东区区委管辖。高杰村镇高杰村人白自强、高杰村镇袁家沟村人白如冰分别担任过中共高杰村支部委员会书记和中共袁家沟支部委员会书记。高杰村镇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先后培养出清涧新教育思想的先行者白雍熙,革命先烈白明善,“白氏三兄弟”~白自强、白自立、白自成,八一勋章、独立解放勋章获得者、少将白寿康,陕北著名的“六马”之~马义(原名白炳炘),地质学家白家驹以及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恩培等杰出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至今还传颂着“英雄十姊妹”的动人故事。
清涧起义指挥部旧址
白明善(1891~1932) 字乐亭,清涧高杰村人。清涧起义指挥员,中共陕北特委领导成员。明善幼年失怙,堂兄抚养。小学毕业后辍学从教。1932年初,考入省立第四师范(绥德),接受马列主义,参加学生运动。走出校门,讴歌光明,宣传马列。1924年10月,加入“共进社”,并被推举为负责人,创办《陕北青年》。同年冬加入青年团,次年转为共产党员。
白明善(1897~1932)字乐亭,清涧县高杰村人,陕北特委领导人,清涧起义领导人之一。明善幼年失怙,堂兄抚养。
习仲勋给白明善烈士的题词
刘澜涛给白明善烈士的题词
马文瑞给白明善烈士的题词
白明善的革命烈士纪念证
原二炮后勤部政委白寿康为清涧起义题词
时任省人大副主任刘力贞为清涧起义题词
白如冰题词。白如冰,陕西清涧高杰村乡袁家沟村人。原名白树勋,化名高超。1925年参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2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6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政务院中央手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主任,山东省省长,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主任,山东省政协主席,第二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七、八大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贺晋年题词。贺晋年(1910.10.1~2003.05.11),男,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贺家湾人,陕北红军创建人之一,原军委装甲兵副司令员(正大军区职待遇)。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在党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2003年5月11日7时35分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张达志题词。张达志(1911-1992),原名锦瑞,陕西佳县人,陕北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全国解放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西北公安部队司令员兼政委,兰州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中共第八、九、十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
原南京空军副政委李赤然为清涧起义题词
邓国忠题词。邓国忠,男,陕西省清涧县人,生于1917年2月。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转为共产党员。先后任中共豫旺县工委书记、盐池县委书记、三边地委社会部长、三边专署保安处长等职。建国后,历任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中共咸阳地委第一书记、中共陕西省委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组织部副部长、陕西省公安厅厅长、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1973年8月至1977年12月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心小组组长(相当于院长-编者注)、党组书记。省党代会第二、三、四、六届代表,省人代会第五、六、七届代表。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刘澜涛为清涧起义题词
原青海省省长黄静波为清涧起义题词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为清涧起义题词
贺光辉的题词
郭洪涛题词。郭洪涛(1909年11月16日-2004年3月12日),又名郭洪恩、郭惠卿,化名孙耀祖。出生在陕西省米脂县东区。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35年和1949年两次迎接中央领导人,见证了两个中共党史上意义非常的重要时刻。郭洪涛是陕北红军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者之一,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建者之一,新中国交通事业的开创人之一。
阎揆要题词。阎揆要(1904-1994),陕西省佳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6月,被授予三级八一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赵苍壁题词。赵苍璧(1916-1993),1916年出生于陕西清涧,1934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至1935年任陕西清涧县东阳区农会、革命委员会工作员,东阳区苏维埃主席、区游击队宣传员,延水县保卫局秘书。1937年至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保卫处巡视团主任、保卫处三科科长,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北路军特派员,靖横司令部特派员。1939年至1940年,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训练班主任,在中央社会部训练班学习。1940年至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便衣队队长。1942年至1945年任陇东专区保安处处长。1945年起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处副处长,长期从事情报保卫工作。是中共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央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公安部原党组书记、部长,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委员。1993年因病去世。
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白向银为清涧起义题词
黄静波题词。黄静波(1919年7月20日--2014年12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绥德县一个中农家庭。1934年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当年夏天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革命工作。黄静波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忠诚战士,中共青海省委原书记、青海省人民政府原省长,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老红军、离休干部。2014年12月1日19时30分,黄静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贺光辉题词
崔田民题词。崔田民(1912-1991),曾用名崔逢吉、崔天民,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白明善烈士的女儿白烈飞为清涧起义题词
原陕西省副省长惠世恭为清涧起义题词
原省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共榆林市委书记周一波为清涧起义题词
时任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张方海为清涧起义题词
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才为清涧起义题词
书籍《白明善》
毛泽东题词:死难烈士万岁
白明善烈士墓碑
白明善,号复,字乐亭,1897年1月27日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
幼年的白明善学习刻苦,字也写得好,老师很喜欢他。1923年初,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在绥德创立,白明善是第一届学员。绥德四师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校长李子洲是由李大钊、刘天章介绍入党的中共党员。为了在陕北建党,李子洲从北京师范大学聘请了王懋廷、田伯英、杨明轩、韩叔勋、李瑞阳等一批革命知识分子来绥德四师任教。不久,在绥德四师建立了陕北最早的党组织。白明善在校就读期间,积极参与党组织创办夜校、平民学校,组织农民协会,斗争土豪劣绅等活动,受到了革命斗争实践的锻炼。1924年冬,白明善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经李子洲介绍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夏,党组织派白明善到上海大学深造,后在中共中央发行部工作。
1926年,白明善转赴黄埔学校学习,并任校政治部宣传科干事。同年冬,他和黄埔四期毕业生、中共党员刘志丹等奉派回陕,在国民军联军驻陕总部政治部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白明善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按省委决定,打入国民党地方武装搞兵运工作。著名的清涧起义爆发后,他协助唐澍、李象九、谢子长进行起义的宣传鼓动工作,成为这次起义的主要组织者之一。
白明善在陕北期间,经常深入到工农群众中,了解他们的疾苦,宣传共产党的主张。陕北有不少盐工,他们大多丧失了生产资料,依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计,盐滩是这些无产者的聚集地。白明善为了去盐滩了解情况,做好这部分人的工作,把自己打扮成工人的样子,在又脏又小的盐棚内同工人谈话,饿了啃干馒头,累了就在工人的铺上躺一会儿,同熬盐工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三皇峁、姜家崖、马蹄沟的盐工中就有10多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白明善善于辨明是非,敢于坚持真理。1929年5月,中共陕北特委在榆林红石峡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党内存在的脱离群众的盲动主义、军事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一些做法,清算特委代理书记杨国栋的错误。白明善被大会推选为主持人,成功地主持了陕北党史上的这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撤销了杨国栋的职务,选举刘志丹任特委军委书记,加强了党对武装斗争和农民斗争的领导,使陕北革命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白明善在工作中既有良好的工作方法又有巧妙的斗争艺术。他曾就秘密工作中如何与自己的同志接头的问题说:“为了防止万一接头人出了问题,先要到接头地点附近观察,必要时进行一些侧访,未发现疑点,才可正式接头对号。”“同时要善于化装,要群众化,并生根在群众中,才不易被敌人发觉。”他还说:“党的地下工作者,要有随时被捕的思想准备。要准备好两套或更多套口供,以应付情况的变化。比如带的是一封信、一片纸,迅速扯碎吃掉;如果是文件,时间来得及最好是烧掉,如在河边、水渠边,可将文件插入泥中。”
1931年初,当时在中共河北省委工作的白明善又一次被派往陕北。他刚一落脚,陕北军阀井岳秀就得到密报:从北平来了两个共产党员(另一个是杨璞),并立即布置搜捕。此事恰被马济川先生得知,便向中共陕北特委作了报告。特委通知二人迅速离开榆林,暂时避一避。
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白明善回到了家乡。他突然回家,给妻子、女儿、儿子带来了无限喜悦,一家人的团圆饭吃得格外香甜。大年初一,村里的党员、进步青年闻讯都来给他拜年。在乐融融的气氛中,他心里非常清楚,形势不允许他继续留在家里。初二早上,他便匆匆离家。他前脚刚走,四个国民党警察就闯进他的家里,翻箱倒柜,闹得鸡飞狗跳,结果一无所获。
当天,白明善来到清涧县城姐姐家里。忽然有人敲门,外甥王德明跑去开门,一个身着便衣的人,手拿县长的名片说:“县长请白明善去县政府。”白明善脸上浮现出早有所料的神情,平静地走出去对来人说:“你先走,我马上就去。”回到屋里后,他急速把自己身上检查一遍,点火烧了衣袋里所有的纸片,对姐姐、姐夫说:“可能要出事!”说完出门跟着来人走了。
其实,白明善一踏上陕北土地,其行动便在敌人的监视之中。他被捕后第三天,被解到设在榆林的国民党陕西第三监狱。
1932年1月21日,榆林地区狂风呼啸,沙尘肆虐,天地混沌一片。
“白明善,过堂!”看守一声刺耳的尖叫,打破了榆林监狱的平静。
饱受敌人严刑折磨的白明善,两腿已不如原先走路那么灵便,唯有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依然如故。看见扒在牢房门上的难友和同志们,他报以热情地微笑,传递着坚持斗争、坚定信念的决心。
白明善已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审讯,只记得每次都是自己这样走出去, 却不知道怎样回来。老虎凳、压杠子、用火烫、往鼻子里灌辣椒水……甚至十指钉竹签的酷刑,敌人也用上了。这一切虽无情地摧残着白明善的躯体,但摧不毁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
白明善被敌人押着走向监狱的后院。他感到蹊跷。“难道敌人要下毒手?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完啊!”
国民党陕西第三监狱的后院十分空旷,枯死的杂草随风摇曳。院子中央,用圆木搭就的绞架十分醒目,绞绳被风吹得东摇西摆,似是张牙舞爪的毒蛇。一队国民党士兵荷枪实弹,分立两旁,枪刺闪着幽幽的光。
白明善一切都明白了,这里将成为他同敌人斗争的最后一个战场。
国民党陕北党务视察员宋志先同白明善打了一年多的“交道”。他清楚地知道,白明善是共产党在陕北最高组织——陕北特委常委,曾两度出任绥德县委书记从及米脂县委书记。心想:如果能从这里打开缺口,陕北共产党组织将尽被掌握,加官进爵自不待言。可是,一年来威逼利诱,软硬兼施均未奏效。宋志先也觉得碰到了真正的对手。但他仍不愿放弃一丝的希望。
宋志先狞笑着来到白明善面前:“白明善,你看看今天这阵势,现在后悔还来得及。要不,哼,我们就送你上西天!”
白明善嘴角带着轻蔑的微笑,说:“黔驴技穷。共产党人是死能吓倒的吗?过去你得不到的,今天你同样得不到!”
宋志先又说:“不要把话说绝。人生在世,好死不如赖活。你这么早死去,值得吗?”
“哈……”
“你笑什么?”
“笑你们愚蠢。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谋利益,死不足惜。岂是你们所能理解!”
“共产党宣传赤化,扰乱地方……”
白明善义正词严:“住嘴!共产党光明磊落,就是要推翻国民党黑暗统治,建立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人人平等的新国家。现在国民党纵兵为匪,苛捐重赋,鱼肉百姓,罪恶昭昭,人民群众早已深恶痛绝,革命的烈焰很快就会烧尽这腐朽的社会。宋志先,你作恶多端,逃不脱人民对你的惩罚!”
宋志先恼羞成怒:“快说!你的同党都有谁?”白明善凝神闭目。“行刑!”宋志先一声嚎叫。
白明善义无反顾地走上绞架,抱着必死的决心。
绝望中的敌人仍希望“奇迹”的发生,把白明善从绞架上放下来,一桶冷水泼在他的身上。
“白明善,滋味不好受吧!”这个声音好像是从遥远的地狱传来。白明善艰难地睁开双眼,看到爬在自己跟前一张扭曲变形的脸,“这是宋志先。”他抬起头来,看看刽子手,看看绞刑架,意识到自己正在战斗。他想站起来,可几经努力都不奏效。
“我们再谈谈吧。”宋志先又开口道:“不要想不开,只要你动动嘴,说出陕北共产党领导人还有谁,自己不是不受这么大的罪了吗!”
“要杀要剐,随你的便,要我出卖同志,妄想!”白明善大口喘息着。
穷凶极恶的敌人架起白明善再次把他的脖子套入绳圈。白明善又一次昏死过去。
“放下来!”
“你快说,共产党……”
气息奄奄的白明善回答敌人的只有怒睁的双眼……
白明善三上绞刑架,把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
风在呜咽,为一个伟男的壮举而饮泣;天在哀号,为人间雄杰遭毒手而流泪。
白明善被敌绞死的消息传出后,党组织和革命群众无不悲愤震惊!监狱党组织发起为期一周的绝食斗争,迫使敌人答应包括送白明善遗体回清涧高杰村安葬在内的三个条件。
在清涧,人们排了三里长的队伍,迎接白明善的灵柩。
白明善虽死犹生。1984年陕西省革命烈士事迹编纂委员会主办的《革命英烈》刊载小诗一首,表达对这位革命先驱的无限怀念之情:
早年求学在名州,
从此走上革命路。
丹心铭记民众苦,
健笔未忘国家忧。
芳德著称为人杰,
才华横溢是名流;
一生事迹资楷模,
高风亮节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