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朱德故居

日期:2018-09-09         

    朱德故居始建于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20年),是朱家先辈从广东入川的第二住地,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土木结构房屋,典型的川北农家小院。朱德从9岁开始在这里住了整整14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屋内按照朱德离家时的原貌陈列着朱德及其家人使用过的物品,堂屋门楣上方的匾额系一代文豪郭沫若亲笔书赠,屋侧的“双柏树”、“琳琅井”是朱德当年劳动、生活、学习的见证物。

    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被国家评为AAAAA级景区。

    朱德故居为土木结构建筑,是典型的川北三合院民居,现保存完好。整个建筑占地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整栋建筑分三个部分组成:正面是堂屋、歇屋、厨房,均为原始的土墙壁,青瓦房盖,黄土地板。东厢房为客房、蚕房和煮酒作坊,全是土木穿戽结构建筑。西厢房是歇屋和猪、牛圈,猪、牛圈顶是茅草天盖。整个建筑为单檐悬山布瓦顶,土墙板壁混缀的典型民间用房,位觉古朴雅致。

5b7e6abcb85f3.jpg

    堂屋西侧第一间是朱德祖父朱邦俊夫妇的卧室,楼上是朱德的卧室兼书房,里面转角处是厨房。厨房外隔壁是朱德养父朱世连夫妇的卧室。堂屋东侧第一间至第三间是朱德的三叔朱世和、四叔朱世禄夫妇的卧室,那时全家十四口人就挤在这座房子居住。

    朱德故居,至今还存列着他少年读书时用过的条桌、桐油灯盏、蓝麻布文帐、装书的背篮、算盘,砚台等遗物。在蚕房里还存放着当年朱德家中织布机、缫丝用的“东洋车”。

    在朱德故居周围,至今还保留了很多朱德少年生活时的遗迹、遗物;门前养鱼的四方田;院坝内的石碾、石磨;田埂上他亲自栽植的嘉陵桑;东侧有他亲手掏挖的琳琅井;屋后竹林旁有他锻炼身体用来翻单杠的双柏树。

    朱德故居是朱德祖父朱邦俊于清朝嘉庆年间(约1820年)所建,是一座明三暗五的三合院农舍,坐北朝南,

    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此房一直属朱氏家族居住。1882年朱德祖父朱邦俊因子女多,佃租此房搬到了李家大湾仓屋居住,1886年朱德出生在李家湾仓屋。1894年朱德从李家湾跟随养父朱世连迁回朱家大弯老屋居住,一直到他离开家乡,在此整整住了十四年,之后朱德的三叔和幺叔在此居住。1979年中共仪陇县委决定筹建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拨专款将故居征收归为国有,经整修恢复原貌后,于1981年12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1979年1月15日,仪陇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加强朱德故里纪念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布告 ”。1981年1月1日,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布告”,朱德故居正式列为县级文物单位。1982年7月20日仪陇县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朱德故里纪念地文物保护管理暂行办法”,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7月,发掘出东厢房煮酒作坊,并复原修缮,对外开放。2006年朱德故居进行落架维修,并复了西侧朱家老屋。2016年被国家评为AAAA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