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纯全(1905年-1985年),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3年参加工人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士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第4方面军10师政委,红4军、红31军政委,红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校长,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战勤部司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第4野战军后勤部第二部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委,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1955年授衔为开国上将。
部分开国上将图
57位开国上将图
周纯全将军戎装照
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
周纯全将军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第10师编为第四军,周纯全任军政治委员,他与军长王宏坤率部参加了反敌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红四军被誉为红四方面军中的“铁军”。图为反三路围攻战役中的空山坝战场遗址
1938年,陕北公学负责同志合影。后排右起:周纯全、成仿吾、江隆基、宋侃夫
1939年,在晋东南太行山区合影。左一为周纯全、左三为韦国清、左四为左权、左五为何长工、左六为黄欧东
周纯全(前排右二)
1954年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军队部分代表合影。前排左起:李志民、彭德怀、周纯全、洪学智。后排左起:崔建功、杨立先、赵仁宪、郭恩志、陆昌荣
周纯全与战友们合影
周纯全将军(右二)与战友合影
1940年7月1日,抗大一分校首次党代会代表合影。左起:周纯全、刘浩天、阎捷三
1941年,周纯全带领抗大一分校五大队战士正大山顶阻击敌人
周纯全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政治委员,随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率部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等战斗油画:漫川关生死战
抗美援朝时期,周纯全在前线阵地指挥所前小憩
周纯全与夫人郑竖岩在浙江莫干山
1953年3月至5月,以廖承志为团长的赴韩慰问团在朝鲜战场前线某地。右起:周纯全、洪学智、彭德怀、邓华
1954年,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部分国防委员会委员在北京中南海合影。三排左六为周纯全
1955年,身着将服的周纯全
1955年10月1日,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部分元帅、大将、上将、和中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合影。二排左起:杨成武、王树声、周士第、李聚奎、甘泗淇、黄永胜、刘亚楼、陈锡联、张爱萍、傅钟、杨至成、陈士渠、周纯全、张宗逊、栗裕、萧华、李志民、陈伯钧、郭天民、许光达、朱良才
1968年,周纯全与郑竖岩在北京家中
1968年,周纯全夫妇与儿子们在北京家中
1970年5月,周纯全夫妇与儿子周念念在广东从化
周纯全夫妇与三子、四子在沈阳市
周纯全将军与夫人郑竖岩合影
周纯全夫妇与家人合影
郑竖岩,河南省鄢陵县人,周纯全将军夫人。1919年出生,1937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农业部机关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军委办公厅秘书等职。1987年7月总参管理局副军职干部离休。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周纯全将军故居
八里湾镇雷家田村周纯全将军的故乡
周纯全将军故居旧址纪念碑背面
1941年冬,日伪军对山东沂蒙山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时任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率部与5万日伪军展开浴血拼杀,成功组织5千余人胜利突围合围。这是矗立在山东省费县“大青山胜利突围”战斗纪念广场的周纯全塑像
周纯全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字俊忠。1905年10月8日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八里湾雷家田村。11岁入本村私塾读书。12岁到武汉,入湖北省立第一模范小学。只读了一年半就因家庭拮据而辍学,在武昌当学徒,后到汉口惠工织布厂当工人。1923年参加罢工斗争,曾被织布厂推选为“二七后援会”委员长。1925年回黄安做工,从事革命活动。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春组织八里湾店员工会并任委员长,11月参加黄麻起义,当选为县农民政府委员。1928年起先后任中共信阳县委书记,鄂东、鄂豫边、鄂豫皖特委、鄂豫皖省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务委员。 1931年7月任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政治保卫局局长,后任红四方面军保卫局局长兼鄂豫皖游击总司令,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组织指挥地方武装参加反“围剿”作战。1932年10月调任红四方面军第10师政治委员,随方面军主力向西转移,率部参加了枣阳新集、漫川关等战斗。1933年7月任红4军政治委员,参与创建川陕苏区,并与军长王宏坤一起率部参加了反“三路围攻”及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在反“六路围攻”中,负责指挥东线左翼作战部队,坚决执行“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方针,为方面军主力实施反攻创造了条件。1934年10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 中共川陕省委书记兼川陕游击总司令。1935年5月参加长征,8月被增补为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并被任命为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31军政治委员。1937年1月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初期,曾任陕北公学生活指导委员会主任、政治部主任、分校政治部主任等职。1939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1分校副校长、校长,率3000余名教职工和学员东渡黄河,前往晋东南和山东敌后办学,培养了大批干部,对敌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1943年3月改做地方工作,先后任滨海行署工商管理局监委、滨海行署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抗日胜利后赴东北,任本溪湖煤铁总公司总经理。1946年9月调任辽南行署主任,后兼中共辽南省委副书记,千方百计筹集物资,支援前方作战。1947年9月起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东线战勤司令部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后勤部副部长、部长,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兼中南地区支前司令员。致力于充实和完善后勤组织机构,建立起统一领导集中供应的后勤保障体制,组建跟随野战部队行动的后勤分部,有力地保障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野战军南下等大兵团作战的需要。
1949年底任中南军区兼第四野战军后勤部部长,负责海南岛战役的后勤保障工作。1950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勤指挥部指挥员。1951年6月任志愿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在美国空军轰炸、封锁交通线的困难条件下,参与组织领导军事运输和后勤保障工作,为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付出了大量心血。1953年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一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1955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监察部第一副部长。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5年7月28日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