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著名抗日英烈:将军血战不归还——赵登禹

日期:2022-03-08         

35a85edf8db1cb1340749fbcdd54564e92584b7b_副本_副本.jpg

赵登禹(1898—1937),字舜诚(一作舜臣),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 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后任第132师师长。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为了纪念赵登禹,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崇元观南至太平桥的马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确认赵登禹为抗日烈士。2009年9月,赵登禹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d833c895d143ad4ba39c22f79c4351a8a40f061a_副本.jpg

赵登禹烈士

src=http%3A%2F%2Fphotocdn.sohu.com%2F20120424%2FImg341440248.jpg&refer=http%3A%2F%2Fphotocdn.sohu_副本.jpg

赵登禹烈士

u=2574291211,2820680593&fm=253&fmt=auto&app=120&f=JPEG.webp_副本.jpg

u=1403507650,4264129646&fm=253&fmt=auto&app=120&f=JPEG.webp_副本.jpg

u=1773871685,2664633596&fm=253&fmt=auto&app=120&f=JPEG.webp_副本.jpg

u=44686679,3754960736&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_副本.jpg


u=1703034755,3229726710&fm=253&fmt=auto&app=120&f=JPEG.webp_副本.jpg


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

在山东省菏泽县流传着这样一首诗:

一代虎将性刚尤,赤胆忠心向神州;

杀尽日寇平生愿,甘洒热血报民族。

这首诗歌颂的是著名抗日烈士、国军中将师长赵登禹。赵登禹是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首批国军高级将领,后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赵登禹出生于1898年5月,老家是山东省菏泽县赵楼村。他7岁时,被家人送进私塾,开始接受教育。由于喜欢舞枪弄棒,13岁时,他拜家乡颇有名气的武术教师朱凤军为师,从此走上了习武的路子。由于他勤学苦练,虚心向老师求教,进步很快,不到一年时间,拳脚和刀枪,都很娴熟。清朝灭亡后,军阀割据。在兵荒马乱的年月,赵登禹和他哥哥以及好友于1914年初秋投奔冯玉祥。等他们赶到潼关后,冯玉祥的部队已经不招新兵了。赵登禹于是被分配在第一团第一营的佟麟阁连,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赵登禹当兵后,苦练军事技术,严格要求自己。在一次练兵时,冯玉祥发现他武艺出众,很是欣赏,便将他留在身边,担任随从卫兵兼传令兵。

由于赵登禹在部队里武艺高强,热爱学习,而且生性胆大机智,性格倔,冯玉祥很器重他。不久之后就升至营长。后来,他又担任师长、旅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赵登禹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力主抗日到底。1933年初,日军侵占榆关后,长驱直入热河省。此时,赵登禹在宋哲元手下担任旅长。他奉军长宋哲元之命,率军移驻北平市东部的三河县、蓟县待命,准备与日军展开遭遇。3月4日,日军攻占承德后,开始向长城各口发动大举进攻。3月9日,日军铃木师团尾追东北军万富麟部,抵达喜峰口。双方在喜峰口展开战斗。赵登禹闻讯后,立即派王长海团驰援喜峰口。

由于我军伤亡,赵登禹迅速率后续主力部队赶到喜峰口。黑夜中,第109旅占据喜峰口两侧高地。3月10日拂晓,日军倾巢而出,向喜峰口高地实施强攻。一开始,赵登禹按兵不动,待敌进至百米以内,他挥刀率领将士奋勇出击。在将士们的英勇还击之下,日寇被杀得鬼哭狼嚎。在喜峰口,日军久攻不下,便改变了战术,他们轮番使用飞机狂轰滥炸,然后又用大炮轰击我军阵地。3月11日上午10时,日军三千余人在飞机、炮火的支援下,向喜峰口东侧刘景山团防守的高地发起进攻。国军坚守不退,中日双方激战至下午3时,最终该高地被日军占领。赵登禹和第37旅旅长王治邦马上组织力量,增援刘景山团,在当天下午6时将高地夺回。

当天夜里,赵登禹奉命分兵两路,奇袭日军阵地。临出发前,他向参加夜袭的官兵进行动员说:"抗日救国,是我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时至,只有英勇杀敌不怕牺牲,才能挽救祖国危亡……"

说完,他亲率敢死队,在凌晨3时至4时分别到达预定地点。霎时间,国军一齐冲出,杀声震天,手榴弹在日军的阵地上四处开花。此役,歼敌五百余人,缴获敌大炮十八门及无数枪支弹药。

喜峰口战役,赵登禹率领国军与武器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的日军血战十日,英勇无畏。赵登禹由此声名大振,全国皆知。国民政府为奖励赵登禹的抗日功绩,特为他颁发一枚青天白日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第132师,晋升赵登禹为师长。

1935年,第132师移师关内,驻防河间南宫一带,赵登禹被提升为陆军中将,兼任河北省政府委员。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增兵达十余万人,对北平、天津等地实施了军事包围。7月26日,日军攻占廊坊,并准备向南苑进攻,北平危在旦夕。在此危急十分,赵登禹奉命率军赶到南苑,与29军副军长佟麟阁共同负责北平防务。28日凌晨,日军集中步兵三个联队、炮兵一个联队、飞机三十余架,向南苑进攻。赵登禹和佟麟阁率领国军进行抵抗。

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日寇攻到第132师阵前二百米处时,赵登禹师长手挥大刀,亲率手枪旅、军训团向敌人冲杀过去。敌人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进行反击,132师伤亡较大,只好且战且退。由于日军火力猛烈,在大红门的战斗中,29军副军长佟麟阁壮烈殉国。赵登禹不避艰险,奉命率部向大红门集结,准备反击。当他乘坐的汽车行至大红门御河桥处时,突然遭到埋伏在大红门两侧的日军袭击,赵登禹师长身中数枪,不幸壮烈殉国,年仅39岁。

28日下午6时,冀察政务委员会将烈土们的一一掩埋,132师全体官兵在被烈土鲜血染红的阵地上痛哭宣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保卫祖国土地。

赵登禹和佟麟阁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军民同声哀悼,荷泽县赵楼村的男女老少更是失声痛哭。国民政府于7月31日发布褒恤令,追认赵登禹和佟麟阁为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