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炳炎(1913年2月5日—1960年7月1日),出生于湖北省松滋市第九区刘家场。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历任红军连长、大队长、团长、师长,八路军第120师716团团长、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司令员、358旅副旅长,江汉军区司令员,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第1军军长。参加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历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先后11次负伤,身上留下16处伤疤,失去右臂,被称为“独臂将军”。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军长兼青海军区司令员、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60年7月1日病逝。
部分开国上将图
57位开国上将图
贺炳炎将军戎装照
贺炳炎在延安
1950年,贺炳炎将军首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贺炳炎1949年任一野一军军长
1941年,贺炳炎将军与夫人姜平结婚合影
贺炳炎、姜平夫妇合影
贺炳炎、姜平夫妇及孩子合影
贺炳炎将军1951年11月作革命传统报告
1955年,贺龙元帅为贺炳炎将军授衔
1955年,授衔后的贺炳炎将军全家合影
2013年6月,贺炳炎将军子女回乡祭祖
贺炳炎将军之子贺雷生(右)在兴县寻访
贺炳炎,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向明言。1913年2月5日生于湖北松滋第九区刘家场。9岁时随父亲贺学文在煤矿背煤,后当过裁缝和铁匠。1929年春随父亲参加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 年入湘鄂西红军学校学习并任区队长,毕业后任红三军手枪大队区队长、大队长。在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中, 曾主动率部冲入敌包围圈,接应红8师突出重围,受到总指挥部嘉奖,所部被授予“模范大队”称号。1932年10月随红三军从洪湖苏区突围,向湘鄂边转移。途中受命组建襄北独立团并任团长,负责护送洪湖地方干部和灾民,并掩护主力转移。他在极端艰险的情况下,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在运动中打击敌人,不但圆满完成了任务,而且壮大了队伍,使独立团由200余人发展到1700余人。同年底率部与红三军主力会合,先后任第22、第25、第19团团长。1933年“肃反”扩大化时,曾被诬为“改组派”而遭关押。获释后任新兵大队大队长。1934年起任沿河独立团团长、黔东独立师师长、红6师第18团团长等职。1935年参加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在后坪战斗中曾只身突破敌阵地,在板栗园战斗中率先冲入敌阵,被誉为“孤胆英雄”。同年11月任红2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长征。12月在瓦屋塘战斗中第6次负伤,在无麻药和止痛药的情况下,被锯掉右臂。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成立后,改任第6师师长,担任全军后卫。在过草地时,野菜被前面的部队挖光了,他亲尝百草,寻找能充饥的草根,终于带领全师走出草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0师第716团团长,率部挺进同蒲铁路北段的宁武、神池、朔县一带,在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1937年10月指挥所部取得雁门关伏击战的胜利,歼日军500余人,获国民政府通令嘉奖。1938年1月起任第120师独立第3支队支队长、第3支队司令员、第358旅副旅长等职,率部转战冀中、冀南、冀鲁豫等地,开辟了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在米峪战斗中歼灭日军一个中队。1942年赴延安,入军事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11月奉命率数百名干部南下,到洪湖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组建江汉军区并任司令员。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后,任晋北野战军副司令员、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兼第5旅旅长。1947年后任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率部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榆林、沙家店、岔口、延清等战役。1948年2月在宜川战役中,果断指挥所部攻占瓦子街,及时堵住了友邻部队未能封闭的缺口,保证了战役的全胜,受到西北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尔后出击黄龙,挺进西府,转战陇东。同年10月在荔北战役中,率部楔入国民党军防御纵深,大胆穿插分割,对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1月任第1军军长,率部参加全国性战略反攻,连克三原、岐山、陇县、秦安等地。尔后进军青海,9月解放西宁后,兼任青海军区司令员。
新中国建立后,因伤病缠身,长期接受治疗。他有伤16处,并患有高血压、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和肾脏疾病,但仍带病坚持工作。1952年调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四川军区司令员、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1955年5月任成都军区司令员。1959年4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是第一、第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0年7月1日在成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