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红彦(1909年10月26日—1967年1月8日),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省安定(今子长)县瓦窑堡人。建国后,历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副书记、书记、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云南省委第一书记、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于1967年1月8日在昆明饮恨自杀。1978年1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昭雪,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部分开国上将图
57位开国上将图
阎红彦将军戎装照
少年时的阎红彦旧照
阎红彦旧照
左起:贾拓夫、郭洪涛、阎红彦、吴溉之
阎红彦将军
阎红彦与朱德等在陕北
阎红彦在云南农村考察
阎红彦在四川威远
阎红彦陪同邓小平视察钢铁厂
阎红彦在昆明为胡志明祝寿
阎红彦与朝鲜慰问团代表一起抗旱
阎红彦迎接宋庆龄周恩来回国
陈毅与阎红彦招待西哈努克亲王
阎红彦与周恩来在昆明林场
阎红彦与战友们在一起
阎红彦在昆明为刘少奇送行
阎红彦迎接越南总理范文同
阎红彦、周恩来等在一起
阎红彦(右二)
阎红彦(右二)
阎红彦在云南农村调查
阎红彦将军
阎红彦上将与妻子王腾波在一起
阎红彦上将与妻子王腾波
阎红彦(前排左三)
阎红彦,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1955)。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1909年10月26日生于陕西安定(今子长)瓦窑堡。9岁时曾上过半年私塾,后因无力支付学费而辍学。1924年为维持生计入陕北军阀井岳秀部当兵,在李象九、谢子长等共产党人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0月随部参加清涧起义,失败后在陕西、山西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工农武装。1931年参与创建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大队,任副大队长、大队长,在吕梁山区开展艰苦的游击战争,开展打土豪斗争。后率部西渡黄河,转战到陕北地区,所部亦改编为陕北游击队。同年10月率部与刘志丹领导的南梁游击队会合,任新成立的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第1支队第1大队大队长。1932年2月,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先后任第1大队大队长、第5支队支队长,率部在渭北地区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被当地群众誉为救苦救难的“神军”。同年6月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参与创建陕甘工农红军和开辟以正宁为中心的陕甘苏区。8月因对“左”倾冒险主义及其给部队和作战带来的损失提出意见,被中共陕西省委错误地指责为“右 倾机会主义”而被撤销总指挥职务。12月在组建红26军时,与谢子长、刘志丹等被指责为“上山主义”“逃跑主义”而遭到排挤。1933年到上海中央局学习。后赴天津、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和内蒙古)、北平(今北京)、张家口等地,先后在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和中共河北省委军委工作。1934年被选派为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到苏联莫斯科,入国际马列学院、苏联红军陆军大学学习。后因共产国际与中共中央失去电讯联系,于1935年4月受命送密电码回国,同年底到达陕北。1936年初任中国工农红军沿河游击司令,担负封锁黄河沿岸、保障红一方面军 (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的任务。3月任第30军军长、政治委员,率部参加东征战役。回师陕北后,指挥所部在瓦窑堡地区抗击国民党军进攻,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安全转移。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3团团长。1939年任警备第1旅政治委员,率部驻防甘泉、富县一带,镇守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1942年入中共中央马列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参加整风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参加邯郸、陇海路、定陶等战役。1947年春在豫北攻势中,指挥部队攻克汤阴城,全歼国民党军暂编第3纵队,俘其司令孙殿英。继而参加鲁西南战役,并随部进军大别山。1948年10月在郑州战役中,率主攻部队猛打猛冲,同兄弟部队一起将守敌全歼于市郊。淮海战役中,参加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渡江战役和向西南进军。
1949年12月任中共川东区委副书记、川东行署主任,大力整顿社会秩序,领导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1952年起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书记,四川军区副政治委员,四川省副省长兼中共重庆市委第一书记、 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处书记。1959年任中共云南省委第一书记兼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7年1月8日在昆明饮恨自杀。1978年1月,中共中央对其冤案予以平反,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