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称帝时期警察署关于洪宪的文献资料
在上环古董街附近,有一家主营古今名家书画、古籍善本、碑帖的“翰香苑”,其主人陈勇长期从事文化收藏。与一般收藏家不同的是,除古籍书画外,陈勇还收藏红色文献。近来他将自己藏品中的三十五件红色文物、文献捐赠给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而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向社会捐献红色文献。日前陈勇在“翰香苑”接受大公报记者专访,说谈他与红色文献的故事。
“红色收藏纯粹是我个人的兴趣爱好。”陈勇说,他的红色收藏主要为民国时期的档案、信札和实物资料,收藏的初衷是为了寻找历史真相,获得对历史全面、深入的认识。“这些历史文献与一般的艺术品不同,它的趣味就在於,打开它就是打开一段历史了。外面怎麼说,历史怎麼写是一回事,但如果看到真正的书信,又是另一种观感。”陈勇收藏红色文献至今已有五年时间,最近他在北京购入了一批信函,为国民党指挥官从海南岛撤退时,给时任国民党发改委秘书长张晓峰写的信,内容关於海南岛战役失利的种种。在陈勇看来,每一份文件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讲的是事件和人之间的关係。
文献档案真实历史
他认为历史就像拍照,是经过修图软件美化的,人虽还是这个人,斑点却去掉了。但是文献档案是第一手的资料,所有历史的细节都在裏面,它是历史的佐证,是最真实的历史。
一直以来陈勇以藏养藏,“很多时候我去拍卖行,自己的藏品拍卖完以后,顺便从拍卖行拿些文献的东西,以收藏来养藏。”在他看来藏品的价值除了真伪外,主要包括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这个角度上,收藏传统字画与收藏红色文献是存在某种关联的。“书画作品有很多近现代名人的,作品只是表面,而这些(文献资料)更加细緻,更接近历史。”比如在他收藏的一份国民党的电文裏面,指责李济深“勾结共产,背叛党国,结共连日”,陈勇说:“裏面乱扣帽子,罗织罪名,可以看出为了打压异己国民党的不择手段。”
另一份袁世凯称帝时期警察署关於洪宪的文献亦是细节丰满、内容丰富。两份文件一份红印,一分蓝印,蓝印是袁世凯死后国丧的用印。“这份文献内容是洪宪的,函套是民国的,很矛盾,说明在地方推行时难度很大。可能执行的人也未必支持袁世凯称帝,但却只能执行。他不执行,是犯错误;万一称帝失败,别人给他劃派,认为他支持袁世凯称帝,他便丢官。两边都为难。只要深度挖掘,有很多资料可以写。”
此外,他收藏的文献中还有国民党方面偷取的延安整风时反毛的高层会议资料;背后印有“美国空军,来华助战,仰我军民,一体救护。——国民政府”的美国飞虎队制服;日本在全面侵华前所製的同蒲铁道线路一览图等。种种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都是波澜壮阔的历史。而他亦不吝於将之拿出分享。
发现遗珠要有眼光
陈勇说,他有次同香港青少年学生去内地交流、参观访问,第一站是闽西历史博物馆。“我当时参观的感触就是,我们参观的都是文字、图片资料,实物太少。要让青少年了解历史,需要多点实物。如当年的袖章、红旗,拿出第一手资料,他们会更感兴趣。”因此他将三十多件红色文件捐出,除了古田会议出席证、红军给俘虏的自新证等,还包括民国国民党的通告,“它是十九路军反蒋闹独立,被剿灭后势力渗透在民间,国民党向永定发通告,鼓励检举揭发。”
在陈勇看来,收藏之趣还在於过程。有时一些很珍贵的档案被当做废纸处理,他却凭藉专业的思维和眼光发现遗珠。“当时有四封蒋介石的信,其中有两封还是有机密编号的。拍卖行当假的来卖。(我)以很低的价格拍下以后,四封拆了两封卖了几十万元,还有两封带机密编号的没有卖。其中内容关於当时反攻大陆的一些决策,都是他亲自写的。这种高层的决策是不会找人代笔的。”
作为收藏家,陈勇亦有自己的坚持,有时碰到品相不好的文物,需要修复,哪怕市场价值低、修复困难,他亦在所不惜。“对做生意的人来说,有的文物品相差,但名头大,修复了就能赚钱。但有的儘管史料价值比较大,但是市场价值很低,品相又差,只有我们这些人会做这种傻事(去买),做生意要赚钱的话是不会做的。”陈勇讲到自己曾经买了几件广东举人的对联,加上修复前前后后亏了一万多,“这种事情别人不会做的。名头不大,品相不好。但它当时已经断开了,我觉得如果我不及时买来装裱的话,便可能没有人会买,那件文物也就没有了。那就傻一次吧。”这些收藏之於陈勇是对历史留存的责任感:“我不希望这些史料被毁。在别的方面赚到的钱,有时候需要奉献一点出来。如果没有这种愿意做傻事的幹劲,那这个人不好玩,以后行内也没有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