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红色文旅 > 红色资源

哈镇马占山抗日活动遗址

日期:2019-04-25         

 

5cc12083e0107.jpg

府谷县哈镇解放前称哈拉寨,位于陕西省最北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处。在抗日战争时期,这座古镇曾是抗日英雄马占山将军及其所属“东北挺进军”的军部、黑龙江省政府的省府所在地。从1938年5月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撤离,马占山在哈拉寨驻守了七年多。马占山在哈镇期间,在坚守河防的同时,积极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在文化、慈善、教育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1944年,他捐资15万元,兴建了中山中心学校(今府谷县哈镇学校前身),在校内修建了秀芳图书馆、中山堂等。保留至今的秀芳图书馆为二层建筑,现为府谷县重点保护文物建筑。马占山还积极发动官兵协助地方修桥补路,修理河堤,开办纸坊、油坊、军鞋厂等,发展地方经济,并设立集市,加强蒙、汉物资交流。马占山将军治军严肃,对官兵一直管束极严,军纪森严,对违反军纪和有损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坚决予以严惩。 

马占山将军于1942年在哈拉寨建造了现代史上第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塔旁建有“忠烈祠”,里面祭立着2000多名抗日阵亡将士的牌位。马占山亲笔撰写了抗日碑记,记叙了“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挺进军”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主要战斗经历和日本侵略军的罪恶行径。

5cc120bfafc5a.jpg

“九·一八”事变后,时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的马占山,不满于蒋介石奉行的不抵抗错误政策,决心进行抵御。1931年11月,日本侵略军大举进犯东北,马占山将军临危受命率部与日伪军奋起抵抗,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嫩江江桥打响了中国人民抗日第一枪,重创侵略军千余人,史称“江桥抗战”。这是“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爱国军民对日本侵略军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江桥抗战”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共御外辱的民族精神。

5cc120dfc8f27.jpg

秀芳图书馆们于府谷县哈镇学校院内,建于1939年。马占山将军到哈镇后看到当地教育落后,便发动军官捐款给哈拉寨修建一所中心小学,他自己率先垂范捐大洋100元,共捐款3000多元。新建学校有6个三间大的教室,校长室、会议室、教员室、伙房、学生宿舍等一应俱全,校园中央修建了一座图书馆,底层为砖彻正方形厅室,每边宽约5米,高约6米,二层为木结构飞檐八角亭。底层正门两侧各雕一半圆砖柱,门额上一砖匾,以马占山的表字“秀芳”命名。池内书“秀芳图书馆”。其他三壁各开二窗。后壁上方正中砖池内书“启聪迪智”。上层八角木亭青砖盖顶,顶端正中饰宝葫芦砖雕,八角飞檐翼然高翘。檐下八条横枋上分别刻有“提高地方文化”“培育国家英才”“保护公共建设”“创造育人基础”和“明礼仪”“知廉耻”“负责任”“守纪律”的校训。八方柱顶木雕龙头流云,颇具艺术性。

5cc12010127dd.jpg

忠烈祠位于府谷县哈镇河对岸的西湾村山脚下,建于1942年,是马占山将军为祭奠江桥抗战及以后绥远抗战和驻守哈镇期间与日寇战斗中牺牲的阵亡将士而设立的祠堂。礼堂坐南向北,主体为凿崖而成的石窟。青砖建造的门庭从三个方向有三个拱形门洞,顶上部穹窿形,顶部是磨砖的挑角出檐,上铺青砖,顶端有宝葫芦状砖雕饰物,融蒙汉建筑风格于一体。门额上砖刻阳文“忠烈祠”三个字。 祠内供台就山而凿,上供大小木灵牌二三百个。大牌写校官以上牺牲的名讳,每牌一人;小牌写慰官及士兵名讳,每牌三至五人不等。中间最高处最大的牌子位写着“东北挺进军骑兵第六师师长少将刘桂五”。 门外东西各有一间大小结构完全相同的砖平房,是奉侍人员居住和存放祭品的地方,其北向的山墙上分别绘有《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祠前园地原建有拜碑亭一座,上世纪七十年代坍塌,现有四棱石碑一通,北向刻着傅作义将军的隶书题词:“浩气长存”;东向是邓宝珊将军题联“碧血有痕留战垒,青山无语拜碑亭”;西向是马占山部下慕新亚、郭殿文、王鼎等三人合署的题联:“飒爽英姿铁马金戈一梦,峥嵘片石边风赛月千秋“;南向是马占山将军撰写的碑文。

5cc11feea5fc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