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编者按:“把笔抵锋,肇乎本性。”书法家王羲之认为,字是书者人品的写真;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有曾表示:“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是殆不然。”都说字如其人,正如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写字者,写志也。”如何从字看出作者的性格、审美和品德呢?“品高则下笔妍雅”即是说,一个人若品格高尚,书法就脱俗;若品德清纯,则书法潇洒。下面,请跟小编一起阅览开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书法作品,从中欣赏他们的性格魅力。
毛泽东:革命年代气势足 运笔峻拔
毛泽东8岁进私塾,一直读书写字到13岁。其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王羲之《兰亭序》、晋唐小楷他都认真临习。即使13岁至15岁辍学在家,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执笔为父亲记账,同时,在油灯下读书,专心习字。1913年至1918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仍然不放弃写帖。他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学字要有帖,帖中要发挥。”
毛泽东始终对书法和诗词的研究孜孜以求,还把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融入到书法之中,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神韵的书法艺术风格。在革命年代,他多次为部队题字,每次题字,点画如长枪大戟,运笔峻拔,势不可挡,而对将士和人民给予极大的鼓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书法风格向外柔内刚、柔以抒情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淡雅之风,唤起人们的愉快、向上、平和之情,给人无限的美的享受。
毛泽东书法欣赏:
毛泽东书法作品《七律·长征》,书风棱角分明。
毛泽东书法作品《采桑子·重阳》,书风舒缓写意。
1949年9月,毛泽东为《人民文学》创刊号题词:“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
1950年,毛泽东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周恩来:晚年用笔苍劲老辣 人书俱老
周恩来五岁起学,日练百字,为了把字练好,常常黎明即起,夜不入眠,站在书桌前,悬肘握笔,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纵观周恩来的书法,从发展历程看,他经过了学子书法探索时期、中年的书风形成时期、晚年的书法造极时期。从各个时期看,周恩来的书法艺术,具备了如下特点:学子时期(青年)的刚俊挺健、秀外慧中;形成时期(中年)的藏而不露、浑朴凝重;造极时期(晚年)的敛放自如、雄俊伟茂,神完气足。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前期,周恩来的书法以行书、行草居多,偶尔有楷书、草书。他的楷书字形多呈纵长方形,与他的行书一致,结构严谨,笔力遒劲,静中有动,动中寓静,有清新爽朗的艺术效果。他的草书则势若行云流水,或伸或缩,用笔浓淡枯湿相间,变化自然。五十年代以后,他的书法用笔更加老辣、苍劲,入木三分,章法错落有致,不拘一格,正如古人所说的“人书俱老”“出神入化”。
周恩来书法欣赏:
1917年,周恩来在东渡日本前夕,为同学郭思宁题写了“愿相会与中华腾飞世界时”,落款为:“弟翔宇临别预言”。
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题词:“为江南死难者志哀”。
1949年6月,周恩来写信邀请宋庆龄北上。
【书信内容如下】
庆龄先生:
沪滨告别,瞬近三年。每当蒋贼肆虐之际,辄以先生安全为念。今幸解放迅速,先生从此永脱险境,诚人民之大喜,私心亦为之大慰。现全国胜利在即,新中国建设有待于先生指教者正多。敢藉颖超专诚迎迓之便,谨(略)陈渴望先生北上之情。敬希早日命驾,实为至幸。
耑上。敬颂
大安
周恩来
一九四九 .六 .廿一
1958年,周恩来书法作品《录太白诗》:“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澳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朱德:爱好临帖 晚年书法苍劲古朴
朱德从6岁入学到18岁读私塾这段时间里,每天都要练毛笔字。他曾回忆道,与其说是“描红”,不如说是“描黑”,因为印刷的红字,只有有钱人家的子弟才能买得起,所以他说的“描黑”,就是由老师以正楷在竹纸上写一首诗,名曰“字格”,学生将“字格”套在麻头纸内,依照映出来的字影描写。
朱德学习书法,比较集中地有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他在读私塾那段时间,脱离“字格”之后,开始临帖,他当时临的是柳公权的《神策军碑》。第二个时期,是从1916年到1920年率护国军驻军泸州那段时间。据当时和他相处过的老人回忆,他在泸州时,学的是北碑,包括北魏、北齐、北周等碑。第三个时期,是全国解放后,朱德以学习黄庭坚的书法为主,他认为黄庭坚的字,肉丰而苍劲,态浓而意淡,巧藏于拙,秀出于伟。在黄庭坚的碑帖中,他最喜爱的是《戒石铭》和《幽兰赋》,他经常临摹,并且走到哪里就带到那里,因此,他晚年的书法苍劲古朴,深得山谷笔意。
朱德书法欣赏:
1961年,朱德书写毛泽东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朱德1962年的书法作品《学习》。
朱德书法作品:“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1965年,朱德书写毛泽东诗词《长征》。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