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书艺作品欣赏

中国诗坛的绚丽风光

日期:2022-04-27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郭杨柏

我特别庆幸自己生长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国泰民安,祖国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中国诗歌也像其他事业一样,蓬勃发展。这些年学诗、读诗、写诗,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诗歌的伟大,也体会到“五四”以来中国自由体新诗的优美。两种诗体同是中国诗坛的绚丽风光。

中华诗词学会郑欣淼会长曾在《中华诗词的百年回望与发展前瞻》上说:“每一位诗人的心里,都有温柔敦厚的琴弦,不管他采用新诗的形式,还是采用中华诗词的形式,都会弹奏起深情的乐曲,以优美的作品歌唱人间的真善美”。这段话说得真好,试看二首小诗:

《牵牛花》

邓鹏飞

一道斜阳落紫霞,

无声唢呐缀篱笆。

人生若有牵牛梦,

从此相思定绕家。

《牵牛花》

丛秦璋

小时候

路边篱上的牵牛花

 那些

蓝色的、白色的、淡紫色的

小喇叭

至今还响在梦里

牵着我

回家

第一首诗是七绝,把牵牛花和民间故事中的牛郎(化为牵牛星)联系,进而说明在外地的人总会有牵牛般的相思之情,魂牵梦萦于自己的家。

第二首是一首自由体新诗,也写梦里家乡的牵牛花,小喇叭响着牵我回家。直言心意,朴素的语言,清新的风格,也很优美。

两首小诗都是同一个思乡题材,因为是真感情,无论用哪种形式写出来都很感人。

中国传统诗词,把中国汉字“独体、方块、单音、四声”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数千年来经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千锤百炼,充分体现了简练、凝重、典雅的优势。进入新时代,许多优秀诗人,用新的思维新的语言入格律诗,写下了不少优秀诗篇。下面谈谈我特别喜欢也是印象最深的几首:

《黄河》

李凤岐

曲曲弯弯史,

中华演义篇。

一条生命线,

装订五千年。

一首短短的五绝,只有20个字,却写出了黄河这样的大题材。前两句用曲曲弯弯的黄河比喻中华历史,后两句更是把黄河视同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它像一个巨人,哺育了华夏民族五千年。诗中的文字明白如话,使人过目不忘,而意义又特别深刻。作者大视野、大气魄、大手笔。

我认为这首诗真是格律诗词高度凝练的典范。

《中秋赠红旗拉甫边防哨所官兵》

高立元

玉门西去过楼兰,

扎寨昆仑接广寒。

云锁乡关千万里,

雪埋哨所两三间。

霜凝青剑倚天举,

旗映丹心向日悬。

尽洒边陲诚与爱,

一轮明月任亏圆。

这是一首七律。诗的语言明白通透,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思想境界极高。红旗拉甫边防哨所位于帕米尔高原海拔5200米的高寒地区,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边防哨所,它的艰苦条件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战士们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守卫祖国的大门。一首诗,让我们看到了祖国的万里边疆,深刻领悟到边防战士的胸怀,感人肺腑,读后久久不能忘怀,这不正是诗词的无穷魅力吗?

《狼牙山五壮士颂》

顾绅

断崖一纵挟风雷,

万壑千峰泪雨飞。

应是精魂动苍昊,

依依化作彩云归。

这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写的一首七绝。当年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人们写的诗很多,但这首诗特别耀眼。写得气势浩荡,千山万壑为英雄壮举飞泪,苍天浩宇被英雄精神感动,诗的思想水平和艺术水平极高。我曾深深被这首诗感动。我觉得这是诗人用自己的笔,为五位革命烈士立下了一座千万年永垂不朽的文字碑。

习近平总书记说:“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又说:“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我认为上述三首诗,用格律诗写新时代,写英雄,写伟大的人民,思想和艺术性都很完美。是我们时代的格律诗精品,应该是传世之作。

“五四”以来的自由体新诗,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经历了几个不同历史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留下不少杰出诗篇。新诗以白话入诗,灵动的语感和鲜活的句式、敏锐的创新思维,同样是中国诗坛宝贵的财富。

著名诗人杨逸明说过:“新诗有新诗的触角,旧诗有旧诗的韵味,要表现一些特殊的感情,旧诗和新诗各有各的绝活,谁也替代不了对方”。确实如此。

建国70周年大庆,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大阅兵,浩浩荡荡整齐的队列,高新精尖的武器装备,使全国人民无比激动和自豪。许多诗人纷纷写祝贺诗词。读了这些作品,总感到不能完全表达人们的心情。我自己也试填了一首“沁园春”词,反复修改总是不满意。这时有一首自由体新诗映入我眼帘,使人心头一热,非常感动。

《在阅兵方阵里》

赵宗岐

我们从天安门前走过

携着战士的豪迈

高原的壮阔

头昂起复兴伟业的自信

列列方阵

似喜玛拉雅群山巍峨

胸挺起中华民族的骄傲

猎猎旌旗

如喀喇昆仑气势磅礴

阳光下心潮澎湃

接受神圣而庄严的检阅


我们从天安门前走过

带着大漠的浩瀚

天湖的婀娜

臂摆出举世无双的风貌

隆隆战车

踏风火硝烟令敌胆破

脚踢出时代步伐的铿锵

制胜精兵

驭电网空天谁敢犯我

新中国筚路蓝缕

排山倒海一路凯歌


我们从天安门前走过

擎着珠峰的信仰

无敌的战果

眼注视世界风云的变幻

人民军队

聚赤诚男儿英姿巾帼

心律动辉煌时代的脉搏

伟大祖国

得浩浩荡荡世纪丰获

一百年前程似錦

我们中流激水

奋勇拼搏

后来我从网上了解到,作者是西部战区赵宗岐上将。他本人既是部队的指挥员,又是受阅部队中的一员。正是因为有对祖国人民的厚爱,对革命军人历史待命的担当和深刻感悟,才能写出这样铿锵有力的诗歌。自由体新诗有时确实有自己的优势。

写诗不在数量多,而应该力争质量好一些。当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首诗作时,我有时感觉自由体新诗比格律诗词更难写。

我国的传统诗歌,最初是与音乐舞蹈同源,后来三种艺术分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早期的诗词是可以谱曲唱的。后来发展到单用文字表达,先辈们就用文字本身的押韵和平仄来达到诗词音乐美的效果。因为格律诗词有固定模式可用,正如朱光潜老先生所言“一首不太高明的格律诗,纵然没有所应有的个性,但仍有一个音乐的架子,读起来还是很顺口的。”而每一首自由体新诗,除了诗的内容外,还需要作者自己去解决形式和音乐性的问题。请看百年新诗中那些优秀的诗篇,除了内涵深刻外,哪一首不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真正想写出一首好的自由体诗还是很难的。

中国诗坛当前还有一种认识,就是希望能出来一种像唐诗宋词元曲那样一种新的固定诗体。我个人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定势思维。没有固定的形式,恰是自由体新诗的特点。当年胡适先生倡导的“新诗即不受一切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自由活泼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状态,正是自由体新诗的优势,是它的初心。百年新诗出现了那样多优美的诗篇,内容深刻而形式又多姿多彩。本人认为,自由体诗的格式,还是应由每个诗人自己去决定,这样是否更好。

可喜的是,当前很多人认识到传统诗词和自由体新诗各有所长,应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比翼双飞。

我曾反复阅读和学习高昌老师的论文《互见与互鉴——新诗和旧诗的两个维度》,我认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把传统诗词和自由体新诗的关系说得十分透彻。

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诗人,最好是能对两种体式的诗歌都认真学习。学传统诗词记住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学“五四“以来的自由体新诗,使我们的思维更新潮。争取有两种知识的积累,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好诗,就能使我们中华诗坛更兴旺发达,真正肩负起我国诗歌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的重任。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