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军旅印记

踏破铁靴觅延州

日期:2022-05-16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朱继信

延安,成为我心目中的圣地,起始于对毛主席朴素的崇拜情感。

延安,在战争岁月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者的心中,是魂之所依、情之所托、根脉所系的乡愁。

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遭遇狂风暴雨还是逆流险境,都仰望宝塔山,眷恋延河水。

白文华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一生一世,“踏破铁鞋觅延州”。

前:周恩来总理与贺龙副总理;后中: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白文华大校

白文华同志是山东临沂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历任八路军129师政治教员,中共冀南区委秘书长,新河县委书记,冀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教导团政委,军政干校副政委,妇女学校校长等职。建国后,历任湖北省军区政治部宣传部秘书长、副主任,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政治部主任。中南军区秘书长兼第四野战军党委副秘书长。后调北京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秘书长,并授大校军衔和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0年被派往陕西,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省委副书记 、陕西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86年9月,我还是准退役状态,经老首长省军区蔡长元政委介绍,到中共陕西省顾委副主任白文华同志身边工作,国庆节后一上班,便跟随他陪同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书记、中顾委委员乔晓光同志赴延安访问。

金秋的陕北,天高气爽,披红挂绿,瓜果飘香,沁人心脾。白、乔二老,精神矍铄,兴趣盎然,先后瞻仰了枣园等革命旧址,凭吊了瓦子街战役烈士陵园,登临宝塔山,俯瞰延安城,游赏万花山,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在万花山,碰见了一通诗碑,上刻文华老七绝三首:

(一)

披云履水志未酬,踏破铁靴觅延州。

少时历尽戎马事,归来霜染两鬓秋。

(二)

宝塔山高高入云,延河河水水长青。

满山牡丹满山松,说是青来道是红。

(三)

文坛灿星聚延城,辛勤育出万花红。

正是耐得寒潮冷,赢得今朝春更浓。

在一众人的请求下,白文华同志深情回忆说,这是1982年5月,他到延安出席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这也是他离开延安43年后第一次故地重游,所见所闻情难自己,临场所吟诵的几首七绝,所思所虑尽录其中。大家听着深受感染。

从延安回来后,我看到了文华老的手迹以及自注:

“1982年5月,回延安参加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赏万花山牡丹,有感草成七绝三首,立意不新,音韵亦欠妥,聊志心意而已。”

同时,听他回顾了那次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40周年的渊源,语气颇为凝重。

当时,文华老担任中共陕西省委常委、代宣传部长,在会上发表了讲话,着重强调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讲话》,使文艺更好地鼓舞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并对文艺工作者应持的立场、态度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我听来,他的讲话,针砭时弊,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却引起了非议。

他动情地说道,一个共产党员,心中要有理想,脚下才能坚定。《讲话》是一座灯塔,照耀着文艺工作前进的方向,“正是耐得寒潮冷,赢得今朝春更浓。”

此后,文华老担任省委副书记主管农业,又在干部年轻化的大潮里退居顾问行列,但他始终关注着《讲话》的贯彻,始终关注着文艺战线建设,以个别谈话、调研等方式,强调“风物长宜放眼量”,有了《讲话》精神的雨露滋润,文化艺术才能“赢得今朝春更浓”。

白文华和农民在一起

“正是耐得寒潮冷,赢得今朝春更浓”,是文华老对文化艺术春天的期许和愿景,我觉得这正是他一生坚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心志写照,是他有棱有角、爱憎分明的真共产党人本色的写照。文华老是1937年投笔从戎的老八路;1938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延安”;后历经18年磨难,依然赤心不改,“踏破铁觅延州”,令我肃然起敬,口占一绝——《劲松》:

白山黑水一劲松,狂风摧秀傲骨挺。

大材天生必为用,陋室广厦皆梁栋。

1989年8月13日,文华老因病医治无效,71岁与世长辞后,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吕剑人作《清平乐·痛悼白文华同志》:“铁骨铮铮,正气精神贵。历遍冰霜犹琼粹,文华清香似梅。横枝抗拒风霜,身心百炼如钢。朵朵金光闪烁,留给人间欢乐。”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