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军旅印记

难忘军营的几个老前辈

日期:2022-11-18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王长元

本文作者王长元当年射击训练留影

我的军旅生涯大部分时间是在新疆边防部队度过的。入伍时所在的南疆军区陆军第四师步兵第十团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战斗作风的英雄部队。战争年代曾转战陕北,进军兰州和新疆,解放大西北,被誉为“老虎团”,涌现一批战斗英雄如杜立海、王老虎等,使这支部队虎虎生威彪炳史册;和平时期,曾有一茬学生兵投笔从戎,加入其中,使这支部队如虎添翼,生机勃发,这就是1962年从陕西省入伍的上千名老战士,基本上都是学生兵,他们用文化激活了部队肌体,以新的知识改造了传统基因,深深影响了那个时期的部队建设,犹如一抹亮丽的彩虹出现在军营的天空。

我是在1976年底从陕西踏着老前辈的足迹来到步兵第十团无后座力炮连的。那时,上世纪六十年代入伍的老兵们大部分都已经复员退伍了,留下的基本上都是营团级军官。虽然相差十几年的军龄,但他们当年打仗、军训、文艺演出、文体比赛等过往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不息,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其中有几个人记忆犹新,永生难忘。

第一个是奠基我人生的英雄薛光明和兰应选。我入伍分到了无后座力炮连二排五班,让我感到无比荣耀。那时我们连有两个排,1962年配属十团三营和十一团三营参加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当年从西安入伍的32名新兵全部参加战斗,其中四班新战士薛光明配属十一团九连在摧毁印军火力点的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生命,五班新战士兰应选配属十团三营作战光荣负伤,荣立二等功。我所在的二排五班因为作战英雄勇荣立了集体二等功,有一面锦旗就挂在连队荣誉室,上面有新疆军区王恩茂司令员的签名。这两个来自陕西未曾见面的老乡英雄,让我感到无比自豪,经常在同乡相聚时把薛光明和兰应选的事迹炫耀一番。他们的榜样力量对我鼓舞很大,培养了我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情节。当然我也像老前辈一样,用学到的文化知识为军旅生涯添彩。我是高中毕业生,文化基础比较好,文化知识是我登山的阶梯、前进的引擎和飞行的翅膀,一到连队就有了用武之地。记得在一次批判“四人帮”发言时,我从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直讲到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共创立、红军万里长征、抗日战争、三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改造,落点是党中央顺应民意一举粉碎“四人帮”。在连队蹲点的政治处副主任张安行领教了一个新兵滔滔不绝的口才,我见他不停地点头就尽情发挥,直到他满意地在笔记本上记下了我的名字。我还用学到的电工知识,修好了连队压面机、粉碎机和鼓风机。在一次全团文化考试中取得第一名,成了连队的文化教员。我还是五班学习雷锋小组的骨干成员,为战士们补鞋子,星期天不休息坚持做好人好事。

第二个是改变我命运的吴安民。我在新兵训练后分到五班当瞄准手,当时没有配副班长,瞄准手惯例由副班长兼任,看来连队干部对我的器重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很不争气,每次打靶都推了光头,使五班的威名扫地。渐渐地连长对我失去耐心,终于有一天一纸命令把我调到后勤当给养员,给连队的猪和骡马弄饲料。副班长没有当上还要伺候一群畜牲,我的情绪一落千丈。

1979年初,中越边界自卫反击战即将打响,新疆地处西北边境,为了迎击可能出现的外敌侵犯,我们连由82无后座力炮换装85加农炮,主要对付敌人的坦克。新武器需要能测会算的指挥班长,连长张元立把全连具备条件的人都考察了一遍,不是被密位公式和余弦定理把脑子弄成浆糊,就是把自己标成敌人打击的对象。时任团炮兵股长吴安民对我有所了解,他对连长说,让你们那个给养员来吧,兴许差不多。我当时情绪低落不想去,吴安民股长就鼓励我试一试,说不定能打开一片新天地。这样我又离开锅台猪圈参加团里炮兵集训。有一些老炮兵趾高气扬,对我这个新手不屑一顾,成天背个望远镜伸着大拇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瞄来瞄去,嘴里一串炮经和公式,拿着地图计算盘对着炮兵射击教程距离方向坐标高程说上一通。我把那三厘米的炮兵射击教程看了一周,发现内容全部被我的数学知识所覆盖,不仅知道了是什么而且弄清了为什么,到了第二周,在吴股长的安排下,我给连队的老炮兵讲解了85加农炮有关操作原理和测算知识。我还利用业余时间发明了炮兵射击教学盘,让炮兵教学法更加形象逼真。吴股长带着我给来团里检查工作的段长金师长现场表演。我把这个教学盘送到师部给正在参加军区比赛的四班。从此我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由此荣立了三等功上了军区《战胜报》。在给军区上报个人事迹材料时团组织股干事偷懒,扔给一沓稿纸让我自己写,我压根儿不知道材料的格式,只好怎么做就如实来写,一口气洋洋洒洒四五页,报到师组织科得知材料出自我之手,认为我是组织干事的最佳人选。近水楼台先得月,调令紧跟着提干命令发下来,从班长到师组织科干事,仅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吴安民股长一个工作上的建议,给我创造了一个展示人生的大舞台,我作为一个小战士,永远铭记于心。

第三个是助力我成才的南柱成。南柱成入伍时就是秀才兵,入伍前在学校就是班干部,表现很突出,听说他当战士时就在《解放军文艺》发表过小说。后来调到乌鲁木齐军区给首长当秘书,再后来到组织部当青年处长。记得是1982年春天,南柱成处长到12团下部队,我当时是师部组织青年干事,就配合他工作。我刚刚调到师机关不久,什么都不会,就虚心向他学习请教,那段时间不长,但进步很大。我感到大机关的领导眼光境界就是不一样。还是那一年的8月,他推荐我为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代表,带着我参加了全军青年工作会议,第一次乘坐了飞机,第一次去了北京,见到了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回到乌鲁木齐军区,受到军区副政委魏佑铸的接见,并参加其召集的青年工作座谈会。在会议上,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大胆提出了加强青年工作研究建议。我的想法就是做青年工作要知彼知己,先要把工作对象研究透,才能有针对性有的放矢。想不到我这个很不成熟的建议得到了魏副政委的肯定。后来我也尝试着写了几篇文章,编入了青年工作研究汇编。这一段经历,让我的机关工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南柱成不久担任了组织处长,上下级关系联系更多更紧密,期间他还有把我调到身边工作的意思,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成,失去了接受他直接培养的机会。而我先后又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学习,到十一团任组织股长,最后调回陕西省军区工作,而他也离开军区组织部,到八师、步校等单位工作,我们之间渐行渐远,几乎失去联系。今年在朋友圈里看到他组织庆祝1962年兵参战六十周年活动的身影,倍感亲切,知道他回到故乡安度晚年,身体健康,生活很丰富,我十分欣慰。

第四个是决定我人生方向的韩贵良。韩贵良是从陕西周至县入伍的,我当新兵时他就是副团长,相貌看起来很纯朴,为人忠厚,说一口地道的陕西话,让我们感到老乡很亲切。听说他在连队时,军事技术就很过硬,是军事训练的标兵。因为级别悬殊,我和他在前几年没有接触,他不知道我这个新兵蛋子,我也只能在全团大会上远远地看着他。人生就是缘分,有的人就是上帝给你派来的贵人,你注定和他有故事。我调到师组织科不久,韩贵良提升为师长,慢慢地我们就熟悉起来,因为都是从十团出来的干部,又都是乡党,我能感到多了一份信任和关照,有这一层关系,对我来说当然是好事,就像离阳光近肯定温暖,况且阳光直射多了,你不是金子也会发光。我因为上党校耽误了职务晋升,和同年兵拉下一大截,在韩贵良师长的关照下,我不到三年提了两级。在十一团任组织股长期间,他陪同军区领导视察工作,专门到我家吃我爱人做的岐山臊子面。1990年,我为了照顾家庭调回陕西省军区。不久韩贵良也从南疆军区调回陕西省军区任副司令,又一次成了我的上级,我们在一栋楼上班,他对我说,你跑到哪里都是我的兵,这一辈子分不开了。后来我转业到地方工作,经常去看他,由于没有了工作上的联系,过去的上下级关系变成了兄弟关系,没有以往的拘谨,更加随和放得开,几乎无话不谈。他给我留下一句话:你记着,人生要知足常乐。我记住了这句话,而他却没有享受完人生的快乐,在2015年八一建军节第二天,因车祸不幸故去,在送别他的追悼会上,我含泪送了他最后一程。

光阴似箭,往事如烟,如今这些老前辈都到了耄耋之年,我也向古稀之年迈进。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在漫长的道路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擦肩而过的是绝大多数,肝胆相照的弥足珍贵,但是,总有一些人伴你一程 ,他们像路标为你指示道路的前方,最后渐渐地隐退于人群,挥手为你祝福,而这种体验终将结晶成为一个名词——知己。

作者简介:王长元,陕西岐山人。1976年底入伍,先后在新疆陆军四师和陕西省军区从戎,历任排长,组织科干事,团组织股长,省军区司令部保密档案室主任,作训处参谋等职务,1997年转业到陕西省广播电视厅,先后任影视艺术处长 ,总编室主任 ,宣传处长、陕西广电网络公司副总等职,2017年退休。

陕西省作协会员,曾策划电视剧十多部,编剧电影5部,在央视六套播出,著有随笔《动心动了情》一书。

(编辑  何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