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怎样看待人老,是人生最富有挑战的话题
“活到老学到老”,是名言警句,也是家常俗话。古人讲过,今人亦说;领袖人物和社会名流讲过,我等平民百姓也常说。
这句话的含义很明确,就是劝告人们一生都要注重读书学习。学习是整个人类每个个体的一项基本活动。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将伴随人的整个成长历程并影响人一生的发展。
西汉时期刘向《说苑》一书中记载着一个《师旷劝学》的故事。师旷是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音乐家。一天,师旷正为晋平公演奏,忽然听到晋平公叹气说:“有很多东西我还不知道,可我现在已70多岁,再想学也太迟了吧!”师旷笑着说:“大王,那您就赶紧点蜡烛啊。”晋平公听到这话后不高兴:“你这话什么意思?是不是故意戏弄我?”师旷赶紧解释道:“我怎敢戏弄大王您啊!只是我听人说,年少时学习,就像走在朝阳下;壮年时学习,犹如在正午的阳光下行走;老年时学习,那便是在夜间点起蜡烛小心前行。烛光虽然微弱,比不上阳光,但总比摸黑强吧。”晋平公听了,称赞师旷此话讲的有道理。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精神财富。用古代学者庄子的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来自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人生苦短,学海无涯,知无止境。人要想不断地进步,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从小到老,坚持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上不能有餍足之心。对于青少年而言,学习可以让人的思想变得成熟,视野变得开阔,灵魂变得纯净,品质变得高贵,成为有才之人,有用之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对于进入黄昏暮年的老人来说,学习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阳光雨露。它能令我们沉湎于知识的海洋里尽情遨游,让我们的精神变得更加富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五彩缤纷,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丰满和快乐。
有人会说,“我老了,也无所追求了,还学那么多有什么用!再说也学不进去了”。
话不能这么说。如果的确年老体衰,身体条件难以支撑学习,不必勉强。如果个人体力智力允许,能否坚持学习,就看自己的心态和毅力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这是做人的大格局大意境。学习既是对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一种养生健身强体的必要。曾经有一个幼儿时期就具有过目不忘本领的小孩,长大后他就凭借自己有过目不忘的天才来炫耀自己,不再用心学习新知识,不去研究思考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头脑渐渐退化了,不再聪明了,结果后来成为白痴。许多事例和实践足以证明,人生不能停止学习,我们学得越多,头脑才会越聪明,反之,头脑的机制将会退化。老来坚持读书学习,既有益于锻炼活跃思维,防止脑子萎缩和老年痴呆症;也有利于增长智慧才干,发挥余热,继续为社会和家庭做奉献,让晚霞释放绚丽的光彩。
何况当今时代,社会在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知识寿命大为缩短。据有关资料介绍,当今世界70%以上的知识是近三十年产生的,知识半衰期只有五至七年。如果不再学习更新,很快就会进入所谓的“知识半衰期”。像我们这一代人过去所学习的知识,相当一部分已经过了“保质期”,老化了,过时了,需要更新和不断“加油”“充电”,以适应变化的世界,跟上时代的步伐和节奏。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殆。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典型和榜样很多。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仍不懈努力的学习着,临死前终于完成了震惊世界的《第九交响曲》。
老歌德80多岁写出《浮士德》的后半部而成就了其在世界文坛上的崇高地位。
离德国科隆不远的西比希城,有个被该城市民称为“最伟大女性”的约翰娜·玛克司夫人。1994年,当时70高龄的她,经过长达六年的刻苦攻读完成了学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科隆大学的教育学硕士文凭。九年之后的2003年,玛克司夫人又在年近八旬时,完成了长达200页的博士论文,论文的题目是:“如何度过晚年――学习使老人永远充满活力”,最后被科隆大学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
我国的绘画大师齐白石,活了97岁。早年曾为木工,14岁开始拜师学画,70岁以后仍然坚持每日百次练笔,日日磨炼精进,好学 勤劳是他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晚年把写意绘画推向一个高峰,九十岁以后还绘出了120多幅精品。
被誉为“学界泰斗”和“国学大师”的季羡林,一生学富五车,著述等身,90岁以后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新知识,拿着放大镜读书作文。
头顶“著名经济学家”桂冠的于光远,86岁开始使用电脑,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学习做博客,他在职时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撰写出版过70多部专著。晚年又开始攀登文学高峰,开始创作散文,出版了《古稀手迹》《墙外的石榴花》《我的编年故事》等散文集。90岁时他自诩为“21世纪文坛新秀”,放言“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部著作”。
…………
不说这些名人,即使在我们身边和熟悉的朋友圈里,活到老学到老的鲜活事例也比比皆是。就说我们老战士文友会吧,其中的大多数已是年过古稀或接近古稀的退休老同志,可是,大家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笔耕不辍的热情与创作激情,而且在群中互教互学,亦师亦友,佳作泉涌,奇葩绚丽。有几位同志,开始写诗连基本押韵常识都很生疏,不到一年时间,不仅自由体诗歌出口成章,文采飞扬,而且还跨进格律诗词的门槛,古风、五绝、五律、七绝、七律包括一些颇有难度的词曲都有所涉猎,且不乏精品佳作,令人刮目相看。
我自己对孔夫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深有体会。在职时,成天忙于公务,静下心来学习的时间少,好多想读的书没有读,比如《史记》《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等史书和唐诗、宋词、元曲等图书,四十多岁时就成套买回来了,多数一直压在书架上,没有阅读过。退休后才开始补课,慢慢从头翻阅。早年刚当兵在部队学过驾驶,开过一年大卡车,以后提了干,跻身官场,几十年再未动车,时间一长,技术生疏了,驾照也废了。退休后跟着年轻的朋友从头学起,重新考取了C照,隔三差五地自驾车带上老伴一起游山赏水,终南山72峪,跑了26条,乐哉悠哉。多次回商洛山区老家探亲访友祭祖,也是自己驾车,不用再麻烦他人。七八年下来,累计跑了10多万公里,也算过足了车瘾。要说老来最大的学习收获,就是学会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要领。能熟练地用电脑打字写稿,比手写快捷还便于修改校对。掌握了用“美图秀秀”软件剪裁修饰图片,高兴时写点小诗文再插配上相对应的图片,挺开心的。近几年来疫情流行,不敢外出旅游,每天大半时间在电脑上读着、学着、写着、玩着也快活着。
在我看来,学习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也最复杂、最容易也最辛苦、最平凡也最伟大、最劳心也最快乐的事情。它没有门槛,大门永远敞开着,只要愿意,随时都可以进入;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任何地方都有课堂,任何时候都有学问和老师;也不受年龄、性别的约束,三岁幼儿可以学,古稀耄耋老翁老妇也可以学。正如古人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当然,老了毕竟无法和年轻人比。在学习上,也应量力而行,没有必要“头悬梁锥刺股”“三更灯火五更鸡”,少熬夜为好。有所学也有所舍,知识无穷学无涯,啥都想学,往往精力体力不支,搞得身心疲劳也得不偿失。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老有所学,学有所乐,在快乐中学习,在求知中快乐。
(编辑 邹吉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