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老兵文苑 > 散文
我的延安情

在延安支农时的“三同”生活

日期:2023-04-13    文章来源:红云平台    作者:张世昌

说起“三同”,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干部都比较熟悉,现今的年轻人比较陌生。我对“三同”的亲身感受是在延安富县支农。“三同”的具体内容就是和村民(那会习惯称作“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

首先说同住。延安支农是当年陕西省军区为响应和落实周总理支援陕北老区改变贫困面貌的号召,派出支农工作队到富县农村蹲点,目标是“三年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一九七三年九月,我作为省军区第一批支农工作队队员,进驻富县张村驿塘坊大队第二生产队。那时要求必须住在生产队,但当时生产队没有像样的公房,我便住在二队打麦场的公房里。土墙,土炕,一张破桌,一条长凳,一盏煤油灯,房子还有一处漏雨。炕要自己烧,水也要自挑。白天还凑合,晚上不敢去远处解手,只能出门就地解决。随着第一场雪的到来,经常半夜冻醒,生产队派人堵了北面的窗子,架了一个炉子,但房子太大,只有冷气,没有热气。熬了三个月,队长说这不行,大冷天还没开始,就让我搬到他家一个约六平方米的小窑里。地方是小了点,但很暖和。队长的老伴比我妈大一岁,待我很好,每天把炕烧得热乎乎的,随时有开水喝,晚上还有热水洗脚。特别是雨雪天,往热炕上一躺,觉得很舒坦。住了七个月,队长要给二儿子结婚,我就不得不搬家。这次搬到了支书刘世明家。刘家四间房,两间是通的,住人、做饭一体,一个大炕睡刘支书两口、十一岁的女儿和近七十岁的老妈,我住另一间。住他家后,他们全家把我当自家人,特别是老妈妈,从吃住到穿衣样样关心,有时半夜还来摸摸炕热不热,刮风了要来看窗子关好没有,我的衣服全是大嫂洗补。就连那小侄女,别人给她几个枣,也要给我留几个。一遇雨雪天,老妈妈就捎话给管我饭的人家说不要等我,让我和她们一家一块吃。我也完全体验到家的感觉。支农期满回机关的前二天,老妈妈就没让我去别人家吃饭,走的前一天晚上,他们家基本上没睡,先是帮我收拾东西,后来又烙馍,给我准备路上吃的。小侄女专门请了假,和她爸爸一起把我送到公社。接我的是杨进奎同志也很受感动,说“为老区人民的付出是值得的”。老人一家人为我做的一切,至今历历在目,终生难忘。

再说同劳动。那时驻队工作组和社员一样下地干活,不分早晚和天阴天晴,就是雨雪天也基本不停,农忙时白天一身汗,晚上挑灯战。社员干啥我干啥,比社员到得早,回得迟。由于我参军前在农村待过两年,基本农活都会,为此社员说我是内行。但因我老家是旱地,而支农点所在的葫芦河畔都种稻子,我对插秧一窍不通,不但慢,而且一松手秧就漂起来了。后经一位大叔手把手教,我也学会了插秧、打稻子。当时年轻,又从不偷懒,干活比社员还卖力气。有些大婶看着心疼,就劝我悠着点,干活别太狠。挑粪时她们有意不把我的筐装满。一年四个月我和社员们的汗洒在了每一块地里。社员们说“过去也来过驻队干部,从没有见像你们解放军这样的,起得比我们早,干得比我们多,打的粮食你们一粒不要,吃了饭还给钱给粮票。我们不干咋能对得起你们”。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苦干,苍天不负下苦人,我所驻的第二生产队当年增产五万多斤,全大队第一,一举解决了吃饱的问题。

同住同劳动我都过关了,有苦有甜,但同吃是最难过的一关。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粮食不够,特别是青黄不接时,基本上瓜菜代,半干半稀,半饥半饱,至于吃好根本不用想。给我管饭的三十二户人,条件差异很大,特别是卫生,有的家不下决心是很难吃完这一天饭的。但对群众来说,管这一天饭也是不小的难题,吃好点家里没有,吃差心里过意不去,又怕别人议论。这就出现了一个锅两样饭,一顿饭分两次吃。给我吃好的,他们吃差的。我吃完以后,他们才吃饭。80%的户是这样。我知道后暗中曾流过几次泪,也劝过他们,但收效甚微。那时所谓好的,不过是纯粮,菜少点而已。有一次轮到去贫协组长李大哥家吃饭,嫂子给我端上饭后又去忙别的,李大哥说你先吃,我抽袋烟。那天真饿了,我就开始吃,正吃时不经意向门口望了一下,看见他们三个孩子直往桌上的馍看,嫂子不停地向孩子打手势,让她们离开。我一下觉得喉中卡住难以下咽,我跳下炕把三个孩子拉进来,拿起桌上仅有的几个馍给孩子,孩子们眼看着爸妈,还是伸手接了馍。我勉强吃了半个馍,喝了点粥就结束了这顿饭,李大哥长叹一声啥也没说。从此后我不论到谁家,先看老人在不在,孩子在不在,如果不在我不吃,如果是两样饭我不吃。随着秋季的增产丰收,家家老小都高兴,社员能吃饱了,没有两样饭了,我也吃得更香。在我要离开的前十天,社员都知道了,他们找到队长说“还有十天,轮不过来,咱们现在不缺粮了,不让小张吃顿饭咋能走?”为满足社员要求,队长决定,一家吃一顿饭,一天三家。这样轮了十天,一些大娘大嫂还主动给我烙了馍,让我在路上吃。走的当天早上全队一百多口都来送,几位大娘拉着手抹着泪,久久不放开。此情此景虽过去四十九年了,但每当回忆起就不由自主地热泪盈眶,我忘不了延安的人民。

和社员们一年四个月的“三同”,有苦有甜,最重要的是明白了人民拥护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为人民,你真心为人民做事,人民就会真心对待你。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既是共产党的初衷,也是人民跟党走的原因。

四十九年弹指一挥,但在延安富县农村和群众十六个月的“三同”生活,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编辑  何利军)